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儒道推廣日記 (21)

  最近各大學都進入期中考週,我在大學教導的學生以大一新生為主,學生也即將面臨大學裡的第一次重要考試。不僅學生緊張,老師也要忙著批改作業或考卷。這不禁令我想起前陣子看到的一則新聞:台大的葉丙成教授認為大學四年最危險的時間就是大一開學後的前七週,他給大一生十項建議,其中一項便是先不要碰線上遊戲,等習慣大學生活,課業、人際關係穩定後再玩。這是進入電腦和網路時代之後所產生的新問題。其實也不只是大學生,由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易於攜帶和操作,長輩們也開始學習如何上網,國小學童更有兩成沈迷3C產品。無論老年人、年輕人或小朋友,似乎都脫離不了虛擬世界,故也需要從儒道思想的角度,試著回應、討論此問題。

  相較於現實世界,電腦網路和文學藝術一樣,都是人為加工、創造的虛擬世界。為什麼虛擬世界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或許是因為在虛擬世界中,人可以忘記現實世界的一切煩憂。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孟子‧盡心下》)楊墨是對立的兩端,但又有一種奇特的相互促成關係。虛擬與現實或許也可以這樣看,因為現實社會重功利,人與人之間經常要競爭,生命處在緊張的狀態下,帶來巨大的壓力,使人不得不尋求解脫、逃避的管道,因而陷入虛擬世界。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受傷的現象。如前述的大一生,有些人在高中表現出色,但上大學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平凡,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虛擬世界雖然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某種程度上也有療癒紓壓的效果。如玩遊戲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困難,但電腦玩不過人腦,練習久了就會進步,成為英雄人物,隨心所欲操控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在虛擬世界中人可以安心嘗試做各種事,即使犯錯也只需要付出微小的代價,就可以修正再出發。但現實生活中做了錯誤的決定,往往要付出沈重的代價,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既然虛擬世界有療癒紓壓的效果,故也不必一味排斥,只是要避免沈迷,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這就要有一番「化虛為實」的工夫。如前所述,問題可能源自社會上充斥的競爭壓力,如果去除優勝劣敗的思維,以孔子提倡的「仁愛」精神做為社會的基本價值,人們或許就不再需要躲到虛擬世界裡。又虛擬世界是由電腦程式建構而成,依循明確的規則,就可以製造出自己想要的結果,似乎給人一種安全感。但這還是受到程式制約,只有回歸真實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創造。曾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文」泛指一切文化活動,廣義來說虛擬世界也是文化活動的一環,但各種文化活動也有價值高下之分。能夠發揮心靈的創造力,提升思考的深度、廣度、高度,發揮怡情養性、陶冶性情的功效,才有較高的價值。雖然這類文化活動要付出較多努力,但收穫也更豐富。且文化活動本身也非最終目標,追求的還是生命情感的交流與人格的成長。如果能夠從事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化活動,並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就不至於太依賴虛擬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