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論語》中的「君子」(36)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司馬牛雖然有兄弟,但他的兄弟以桓魋為首,在宋國作亂犯上。司馬牛不願意同流合污,出奔到其他國家。本章是子夏對老同學司馬牛的安慰、鼓勵,從中可學習儒家的處世之道。司馬牛感嘆他的兄弟有等於沒有,一方面是擔憂兄弟性命不保,另一方面司馬牛全家原本是宋國的貴族,他也害怕兄弟的罪行會牽連到自己乃至整個家族。前者是出於親情,後者則不免有貪生怕死、趨利避害之心。

  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人的生命或人生可以分成兩層,「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身體或物質層次,雖然可以用種種方法(道)謀求改進,但受到許多無法完全由人力掌控的外在條件(統稱為「命」或「天命」)影響,能否獲得幸福的結果,是沒有必然保證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心靈或精神層次,德性的養成完全由人的心靈自主決定,不依靠外在條件,只要你願意去追求就能夠得到。

  子夏勉勵司馬牛關注的重心、焦點要從身體或物質面,轉移到心靈或精神面,才能夠免除憂懼。「商」是子夏自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可能是孔子的言論或當時流行的諺語,這便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部分。無論是人的自然生命(生死),或人處在社會上所擁有的資源、地位(富貴),都是變幻無常、流轉不定的,每個人的條件和面對的狀況也不一樣,兄弟下場不好,不代表司馬牛也會如此。

  比起生死、利害、禍福,我們更應該關注根本、普遍、永恆的價值,就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部分。由於這完全靠每個人自己決定,司馬牛即使再怎麼擔憂他的兄弟也無能為力,不如將重心拉回來放在自己身上。「敬而無失」是針對自我來說,敬是專注、慎重之意,不僅一言一行都要檢查是否忠於良心、合乎天理,還要長久地堅持而不出差錯。「恭而有禮」是針對人際關係來說,恭也是敬,用現代語言來說叫尊重。「禮」的精神是斟酌、拿捏分寸,謹慎地處理人際關係,在人我之間畫出一條恰當的界線,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才能達成和諧。

  倘若能夠做到這兩項工夫,全天下志同道合的君子都會紛紛歸向你、支持你,與你為友。桓魋雖然在血緣上是你的兄弟,但有名無實;至於天下君子,雖然無兄弟之名,卻是真正能夠了解你、與你相親相愛的,這豈不是更有意義嗎?推而廣之,既然人人都有良心,良心所發皆是天理,良心天理是一。雖然各人發揮天理良心的程度不同,但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我們凡事依照天理良心而行,自然比較容易與人心靈相通、受人敬重,安然度過困境,所謂「得道者多助」是也。如此說來,我們又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儒家的愛是「推愛」,由近及遠、由親至疏,先修身、齊家才能夠治國、平天下。兄弟親而朋友疏,子夏在表面說法上未免有點過度,直接將朋友等同於兄弟。但子夏的動機、出發點是為了安慰、鼓勵司馬牛,儒家雖然重視親情,也不能因為親情而縱容、助長家人的錯誤,還是要以德性為重。子夏所說仍然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