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課堂討論素材 (18) 李安的敬業精神

李安的絕望眼神 差點殺了我
自由時報 2013226 上午4:34
記者藍祖蔚/專訪

「那一天,李安告訴我:『這完全不是我要的浪!』我心想完蛋了!我毀了李安的夢!」《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海浪場景全都委託台灣的巴比倫泳池公司製作,總經理薛義森回想起去年一月他最難忘的夢魘,整個人還會發抖,「電影中老虎怕死,主角怕老虎,李安就是那隻老虎,我怕死了老虎快要溺斃前的那股絕望眼神。」

李安要的浪 會轉彎有層次

「從接下案子的第一天開始,福斯公司就一直在唸,劇組一個工作天就得花費卅五萬美金,意思就是大家要拚盡全力趕工,只能提前,不能延後。」李安在籌備時,找足了各式浪花影片及已製作的動畫草圖,清楚告訴薛義森他要的浪型,「以前我只負責替遊樂園造浪,只要把浪往外推,符合浪花明顯、趣味和安全的要求即可,從來沒拍過電影。李安要的浪,要會轉彎,快慢之間還要有層次,現成機器根本做不來。」為此,薛義森花了五個月時間,訂做了十二台真空造浪機,每台各有二道閘門,可以調出七段強弱速度,在長七十五公尺、寬三十公尺的超大造浪池裡興風作浪,心想可以交差了,沒想到李安去年一月底驗收時,當場翻臉,一句:「這不是我要的!」差點當場就K.O.了薛義森。

浪要sweet 薛義森程式全面改寫

「浪不成,全片就毀了。」薛義森說,那一天,李安教了他最重要的一件事:「堅持到底,絕不妥協。浪不成,不能打馬虎眼,勉強接受,電影就四不像了,要拚就要拚到最接近夢想。」

「李安已經花了兩年心血,動員上千人來台拍片,花了幾千萬美元,如果全毀在我手上,我該怎麼辦?」這時候,他只剩下兩個星期的時間去修改,薛義森只好放下手邊所有的事務,全體工作人員分三班廿四小時投入工作,「李安嫌我兩件事:首先,我的浪碰到造浪池壁就有回波,是破碎的干擾回波,不是大海波濤,我得加進去很多消波塊,才有如置身大海;其次,海上巨浪不是只求洶湧澎湃,有時還得是慢速長浪,要有韻律節奏,李安光是一句浪要sweet,就讓我翻天覆地了。」

薛義森全面改寫程式,反覆試驗,拚到最後,終於達到李安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九成啦,從完全不是,拚到九成,不是李安這麼堅持,大家今天看到的《少年PI》就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了。」

昨天一見李安得獎,薛義森立刻發了電郵給李安恭賀,「《少年PI》的台灣拍攝經驗,讓我更有信心,但也看見更多缺點,台灣自以為頂級的好手,其實距離好萊塢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在李安要求下,能把自己提升逼向國際水平,這是千金難買的經驗。」看完《少年PI》的造浪成績,好萊塢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的頂級團隊已經在詢問來台拍攝事宜,薛義森期待未來在電影世界中興風作浪的可能。

課堂討論素材 (17) 李安回台感想

李安:電影格局是一種文化涵養
新頭殼newtalk 2013.11.25 金名/高雄報導

導演李安在金馬獎頒獎晚會上說,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了點,李安今(25)日為此作了更完整的詮釋,他說,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李安強調,他所指的是一種文化涵養。

中山大學第1場余光中人文講座,今天邀請導演李安與詩人對談電影,現場座無虛席。余光中開場即就「格局論」請李安「再發揮一下」,李安毫不避諱,直指台灣電影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

李安說,格局不是說世界上要怎麼樣,或是歷史要多宏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而是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像新加坡的片子非常小,比台灣片子還小,可是它的格局跟氣勢,就是非常充足。

李安表示,他對台灣電影「很想愛,但卻拉不起勁來」,反觀這次在金馬獎得獎新加坡片「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曾到台灣來汲取養分,僅用不高的成本就把全片結構拍得很紮實,令評審不投其一票都很難。

李安並指部分台灣電影對白,設計的很沒有營養,主角表現出來的情緒就很膚淺,而電影結構破碎,讓觀眾沒有辦法被影片感動,顯示了台灣導演的基本功根本不夠,而造成這樣的狀況,環境是一大主因。

他認為,教育系統造成思想上怠惰的小格局,他感覺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不過,他不相信台灣人的文化素養一代不如一代。他說,台灣給他最大的感覺就是親切,就是一個好地方,台灣雖然有點亂,卻是充滿「亂中有序」的活力。

李安直言批評,現場一度尷尬,李安旋即爆了1個自己的料,緩頰現場的緊張氣氛。他說,當年在高雄港當兵,交往4年的女友先去了美國,結果在退伍前幾天收到分手信,「當時真有從高雄港跳下去的念頭!」他對高雄有很深的感情,「那是我的純真年代」!

余光中則趁機推銷西子灣氣候好、風景好,「有適合的片子勿忘西子灣,要新人的話,台下都是」。李安也回應,高雄對電影拍攝很給力,自己也是南部子弟,希望高雄成為文化創作園地。

李安:政治、媒體不太好 對政府政黨很擔心
中廣新聞網 20131126 下午5:37

李安二十五號出席中山大學的一場演講,繼日前評論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他再度表示,台灣是個好地方,尤其人很好,但就是政治、媒體不太好,很擔心政府把台灣的活力、可愛的人性磨掉。(陳葦庭報導)

李安回台擔任第五十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不只在會後對台灣電影工業提出建言,說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二十五號到中山大學演講時又再度發表對於台灣政治的看法,表示自己很喜歡台灣,覺得台灣整體都很好,尤其是人特別好,甚至還以交通為例,說雖然很亂,可是都沒有撞到,是充滿「亂中有序」的活力。

儘管整體而言都好,但是李安還是表示覺得政治、媒體不太好,很怕這樣的亂象會磨掉台灣人原有的人性,他說:「我覺得活力都在民間、歷史也在民間,開始對政府、政黨不太相信,他們在搞什麼我感覺很擔心,我怕他們把我們這麼好的、親切優良沒有扭曲的很可愛的人性磨掉,開始往惡性循環鑽。」

他也希望台灣人可以增加競爭力,畢竟那麼可愛的地方,不要糟蹋了。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論語》札記 (02) 為政篇

《論語》札記 (02) 為政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札記2.1如何成為好的領導者?孔子以「北極星」的意象做比喻,含意豐富。領導者不必親自處理大小事,可「居其所」。換言之,領導的重點在人格風度(德),以莊重、沈靜的態度安定民心,使人人各司其職。領導者要讓人心悅誠服,而非強力掌控,具備「不怒自威」的氣象,成為眾人景仰典範(眾星拱之)。

論語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札記2.2「思」是情意不是思考。「思無邪」可譯為「情感純潔真摯」。人年輕時富有理想朝氣,中年以後心思常黏著在現實功利上,喪失了赤子之心。孔子說「興於詩」,文學作品的功能,就是使人徜徉在優美的意境中,喚醒生命深處的真情實感,重拾追求至善至美的動力。這也是文學作品是否優秀的判斷標準。

論語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札記2.3這一章通常解釋成古代「德治」與現代「法治」兩種制度的差異。曾昭旭老師則用來說明他的六十分理論:六十分以下是謀生,以上是自我實現。我認為這章可從領導者的心態、風格著眼,如果領導者強調嚴刑峻法,人民固然聽話,但只是敢怒不敢言。透過道德感化、彼此溝通尊重,才能讓人民衷心向善。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札記2.4這一章展示孔子的學思歷程,非常重要。難解之處在於各階段只有動詞,卻未說明立、不惑……的目標為何。從心所欲是自由,不踰矩是道德,孔子之學便是追求自由與道德的「合一」。志於學是學此道,立是行道小有基礎,不惑是辨清行道的疑難,知天命是在現實中成就此道,耳順是輔導別人實踐此道。

論語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札記2.5這一章的疑難在於「無違」什麼?如果指無條件順從父母,則是愚孝。如果指嚴守禮法,則太呆板教條。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無違」或許可解作勿頂撞叛逆,以免傷害親子之間的愛。但親情要恰如其分表現,而不互相干擾、妨害,就需要敬(尊重),由敬而生禮。愛與敬是相互成全的。

論語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札記2.6這一章要先弄清楚「憂其疾」是指誰?父母憂兒女不是孝,兒女憂父母才是孝。為什麼兒女只擔憂父母的健康?如果擔憂父母的事業、名聲、財富,則太過現實功利。如果擔憂父母的人格修養,雖不算錯,但也容易引發爭執對立。從關懷疾病入手,最能呈現純粹無私的孝心。由保父母之身啟發愛父母之心。

論語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札記2.7這一章我想可從「不敬」的原因去思考。父母以愛子女為主,子女以逐步自由獨立為主。立場不同則有爭執,愛變質為宰制,自由變質為叛逆,宰制/叛逆的二元對立,中斷了心靈交流,故只能在形軀上求依靠(能養)。秉持「敬」(尊重)畫出一條虛線,愛與自由、親子便可各居其位而又能相互連通了。

論語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札記2.8「色難」不只是和顏悅色,而是衷心感到快樂。古代禮教嚴格,子女侍奉父母要晨昏定省(服其勞、先生饌),久了就麻木而缺乏真情。現在正好相反,家人如情人、好友般親近,沒有禮儀、敬意做緩衝,親子之間容易起摩擦。故最好取中庸之道,以有彈性的「禮」釐清父母兒女的分際,連通彼此的真情。

論語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札記2.9孔子教導顏回許多學問,其中知識之學的部分(如禮樂名物),顏回未必都明白;即使不明白,也不必急著發問,以後可慢慢鑽研。但顏回的精彩處,就在於掌握、契合孔子之學的要點──道德實踐,故下課後能一心求道、心無雜念,達到「三月不違仁」的境界。顏回不在言語上賣弄,看似愚笨實則聰明。

論語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札記2.10觀察一個人(包括自己與別人)除了看他的行為(所以),還要看行為是受哪些因素影響(所由),如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等。但這還不夠,除了從事實層(受制於因果律)來看之外,還必須從價值層,感應對方的發心動念,了解其生命存在狀態,即「所安」。如此全面地了解人,才能給予適當的指點。

論語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札記2.11「故」如果指經驗知識(如物理、化學),溫故未必能知新;即使知新,也可能跟道德關連不大。所以我認為「溫故」應針對工夫實踐來說,同樣以至善為目標,每個人可以走不同的路,如孟子求放心、朱子居敬窮理、陽明致良知等。參考前賢的經驗,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才能獨當一面而成為老師。

論語2.12子曰:「君子不器。」

札記2.12現代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強調專業分工,如心理、政治、經濟、社會等學門,皆是截取人生某一面向,鑽研其原理而成就器用。儒家講求道德實踐、人格修養,表面上看來沒有實際效益,卻是保障專業知識不被誤用的先決條件。有高度的心靈自覺,生命才能圓融自在,不被專業分工、角色扮演所割裂。

論語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札記2.13子貢天資聰穎口才佳,常犯說大話、空話的毛病,孔子因材施教,提醒他做了再說。一般人有時也會懷抱高遠的志向,但理想與幻想的差別,就在於前者在心上有誠篤的修養工夫,事上有切實的行動方案,後者只是隨口說說。若能腳踏實地,談理想亦無妨,但態度上永遠要保持對世事無常的謙遜和戒懼。

論語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札記2.14君子博愛眾人而不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而不博愛眾人。君子凡事依理而行,道理就在每一個人心中,不是某一團體可以壟斷的,如陸象山說:「學者又要各護門戶,此尤鄙陋」。現代人講求人脈經營,所謂魚幫水、水幫魚,也不過是利益交換。人脈應是志同道合下自然形成的結果,非刻意拉幫結派。

論語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札記2.15這一章講學思並重,宜從道德實踐來看。「學」固然可包括一切知識,但應以認識自我為先,了解自己的私欲、習氣、成見,其構造、來源為何,但這只是預備或輔助工夫;進一步要「思」,即當下覺悟,在真實生活中克服上述限制而擇善固執。學而不思則無法落實,思而不學則會受欲望擺佈而不自知。

論語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札記2.16「攻」可指研究或批判,「也已」可指停止或助詞無義。陸象山說:「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緒,即是異端。」本心迷失便是異端。象山之說雖不算錯誤,但恐怕太強調心而忽略事,且有罵朱子、罵佛老的意思。或許可換一種解釋:以本心為判準,不斷修正自我的偏差行為,使其恰到好處,禍害便止息了。

論語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札記2.17宋儒張載將「知」分為見聞與德性兩類,前者是「腦」的知,後者是「心」的知。此章所說應包含兩種知:就見聞之知來看,固然要誠實面對,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就德性之知來看,更應該如王陽明所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在腦中認取而欠缺親身實踐,就隨便說知道,便會流於浮濫淺薄了。

論語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札記2.18子張請教孔子如何脫離22K的困境,孔子沒有叫他用良知克服飢餓(如此則太迂腐),而是指點他:透過比較(多聞、多見)和選擇(闕疑、闕殆),仔細調整自己的想法(慎言)與行為(慎行)以求接近完善(寡尤、寡悔)。良知就從工夫實踐中呈現出來,無論結果有沒有祿,起碼活得心安理得了!

論語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札記2.19儒家主張人性本善,但在現實社會中,能充分發揮道德理性的人是少數;許多人順從欲望而行,理性隱而不顯。領導者的職責便是啟發人民本有的理性,如孟子說:「以先知知後知,以先覺覺後覺。」如果君子屈居下位,上位者多是庸俗小人(如台灣政客),社會就無法進步,違背人心深處的普遍要求。

論語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札記2.20季康子問如何使人民服從與向善,孔子並未批判指責人民,而是認為關鍵在主政者,需藉由主政者自我提升,方能解決問題。孔子的做法是剛柔並濟,樹立楷模。先以莊嚴的態度面對,使人民敬畏仰望。再施以愛心感化,使人民心悅誠服。君民之間的互信建立後,主政者再提倡道德,人民自然樂於學習。

論語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札記2.21管理學家杜拉克提倡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其中一項是先做最重要的事。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孔子未直接參政,而是透過道德教化改善社會風氣,間接使政治清明。儒家固然關心政治,但也明白人力有限,關心身邊的人事物(孝友)才是切實用功處,也容易看出成效。

論語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札記2.22「信」是言行一致、真實可靠,反之則為自欺欺人。以自欺來說,憑空描繪許多理想卻欠缺實踐,則理想適成光景,使人迷失在其間。透過實踐才能使人生由假變真、由虛變實。以欺人來說,我們是透過別人的言語去預測其行為,如果言行不一致,對方的行為反應不可捉摸,便難以選擇恰當的應對方式。

論語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札記2.23文化就像人的生命會逐漸茁壯。從歷史來看,夏、商較為原始,周公制禮作樂,建立封建制度,結合血緣親情與政治事功,才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故流傳百世。但血緣與政治皆出乎自然,至孔子才有道德人格、心靈自覺的建立。禮雖然可隨時代調整,但以道德為主來統合孝道與事功的原則卻是不變的。

論語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札記2.24祭祀應是感念先人的奮鬥,啟發後人向上的心志。若自己不努力,卻到處祈求鬼神降福,便是懶惰自私。要以「天助自助」取代「臨時抱佛腳」。就實踐來說,義與勇是一體兩面。義從持志說,勇從養氣說。有勇而無義,勇容易變成盲目衝動。有義而無勇,則缺少行動力。義勇合一才是儒家的剛健精神。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課堂討論素材 (16) 建中生跳樓案

女友懷孕 建中生跳樓自殺
中時電子報【謝文瑄、唐嘉邦、林佩怡╱新北市報導】
2012527 上午5:30

「也許這就是我所期待的末日吧?」甫獲推甄即將進入台大商學院就讀的建國中學李姓高三生,疑因女友珠胎暗結心中有壓力,前晚傳送「永別了,多唾棄我些」、「我是爛人,多餘的我,只是平衡這過多好人世界的傑作」等簡訊給劉姓女友後,從淡水住家頂樓跳樓自殺,家人對他尋短悲痛不已。劉女應訊時,更是默默流淚。

昨天凌晨一時許淡水警方接獲報案指稱,淡水北新路一社區的乾涸泳池底,有一具穿著高中制服的男屍,頭顱破裂、腦漿溢出,死狀淒慘。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死者是在晚間十一時許獨自搭電梯至十九樓,再徒步走上頂樓後,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警方隨即查出死者是建中三年級李姓學生,今年推甄獲台大商學院錄取,父親則是淡江大學教授。警方調查,李生一年半前因補習,與就讀北市某公立商職的劉姓女學生(十八歲)相識相戀。

由於劉女近日身體狀況不佳,有嘔吐、嗜睡等害喜現象,家屬猜測可能懷孕。李生前天下課後,於傍晚七時卅分許與女方親戚陪著女友至婦產科就診,證實女友懷有身孕,讓他相當錯愕。離開婦產科後,李和女友返回女方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住處,曾被劉父念了幾句,但也有親戚頻安慰他。

據指出,李生當場表示會負責到底,由於兩人年紀尚小,雙方家長也透過電話協議墮胎。李生約九時四十五分離開女友家,約一小時後傳簡訊給女友,說「也許這就是我所期待的末日吧?」女友回傳:「我好喜歡你,今天你表現得很好,我們也都沒吵架,你媽媽也答應要墮胎」等安慰字語。未料,李生又傳「永別了,多唾棄我些」、「我是爛人,多餘的我,只是平衡這過多好人世界的傑作」等,最後再傳一封空白簡訊,便失去聯繫。

李母指稱,兒子個性乖巧,當天十一時許還打電話給她,說他在淡水捷運站等公車準備要回家,卻遲遲等不到人,打電話也無人接聽,趕緊請丈夫騎車沿路尋人,沒想到竟傳來死訊。

劉女向警方供稱,雙方為了懷孕一事並無爭吵,但男友曾被父親責備數句,彼此家長討論後協議墮胎,男友離開她家時也無異狀。劉女又說,曾聽男友說,他患有亞斯伯格症,遇到無法處理的事,反應會較激烈,沒想到男友竟跳樓尋短。

建中教務主任蔡哲銘說,李生在學校表現正常、課業不錯,對文學和音樂有興趣,國中還曾參加歌唱比賽得獎。傳出憾事,校方也將針對李生的同學及社團友人進行輔導。

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2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 (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論語》札記 (01) 學而篇

《論語》札記 (01) 學而篇

作者:劉毅鳴

按:會有撰寫《論語》札記的構思,一來是雖然在碩、博士階段,寫的都是儒家思想的論文;但很慚愧的,儒家的許多道理自己都還無法做到。每天寫一則札記,份量不多,卻也是一種自我提醒與勉勵。二來是我任教的社區大學,最近幾年都有鼓勵老師自編教材的計畫,札記累積到一定份量後,亦可申請補助出版。不僅記錄了我讀《論語》的一點粗淺心得,還可以與更多學員分享。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札記1.1「學」以道德實踐為主,專業知識為輔。「時習」是工夫所在,腦中有強烈的意識,才能遇事不亂。「朋」點出團體的影響力,朋友相處以道義為核心,進德修業自然省力。「人不知」是對自我的考驗,即使依道義而行,在社會上也未必事事順利;能做到「不慍」,不生氣、受傷、灰心,才是真正的修養。

論語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札記1.2「犯上作亂」易讓人聯想到威權,現代講求法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侵犯彼此的自由與人權。但這不表示「孝悌」不重要,只是家人之間要以柔性的關懷、溝通為主,盡量減少剛性的命令、要求。良知良能的培養從愛親敬長開始,對親人的愛(齊家)可激勵自己向善(修身),在社會上善盡職責(治國)。

論語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札記1.3對人和顏悅色也是一種修養,為何孔子說「鮮矣仁」?或許要從動機面來看。和顏悅色是基本的禮貌,但巧言令色則逾越了分寸,恐怕是為了從別人身上求取不正當的利益,所以刻意擺出討好的模樣,而不敢透露真心話。如某些大學生平時蹺課、不唸書,期末才向老師哭訴、求情,便是「鮮矣仁」的實例。

論語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札記1.4暑假看了《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書中提到:人常把未來的我當成陌生人,麻煩事都丟給未來的我去傷腦筋。答應別人的事情沒有盡力去做,總是拖到明天,對自己是不忠,對別人是不信。「言過其實」是人性常見的陷阱,要時時警惕(三省)。「傳習」的重點不只是知識,更是做人做事的真實可靠。

論語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札記1.5孔子思想從某方面來看,也是培養政治、企業、軍隊各領域CEO的學問。領導者的一舉一動,對下屬影響很大,謹言慎行才會受大家信賴。團體裡的資源如時間、金錢,皆是大家共同奉獻,要常懷感恩之心而節制使用。愛與信是人際相處的基本道理,如何落實則在「時」,即臨機應變、洞燭機先的能力。

論語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札記1.6孝(父母)、悌(兄弟)是家庭倫理,信(真誠)、愛(關懷)是社會倫理,從家庭出發擴展到社會,便可逐漸接近仁的境界(親仁)。孔子不反對知識的學習(學文),只是強調本末先後的關係,以道德為本,知識為末。道德有知識的輔助,方能成其大用;知識有道德貞定其方向,才不致茫然而無所歸。

論語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札記1.7「賢賢易色」是以尊敬賢者代替愛慕美色,美色是大自然賦予,無須付出努力,即使擁有也不可貴。賢不賢卻操之在己。竭其力、致其身是全力以赴,人的潛能有時超乎自己想像,如同跑步有撞牆期,需堅持到底才能突破難關。即使不具備高深的知識,只要懂得約束自己、善待他人,便掌握了儒家的要旨。

論語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札記1.8狂(進取)與狷(自守)皆各偏一端,為何孔子特別強調態度莊重?或許是因為當時社會混亂,如今之資訊爆炸,人心浮躁不安,故必須努力把持住自己。「無友不如己者」易被誤解為勢利眼,其實如不如己的標準不在名利,而是存心的正邪,親近善人可改變自身氣質。過則勿憚改是要人放下虛假的自尊。

論語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札記1.9慎終是喪禮,追遠是祭禮,為什麼這兩種儀式能使民德歸厚?喪禮是對失落的人事物表達哀悼,最大的失落便是親情。哀悼死者的同時也安慰生者,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祭禮是懷念祖先創造的文化業績,繼承之而在未來發揚光大。貫通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人心,便不致被眼前的淺薄小利迷惑了。

論語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札記1.10現代人有時會以「溫良恭儉讓」反諷儒者的愚昧軟弱,但我想這一章的關鍵在「異乎人」。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有些人以為要爭權奪利,以驕奢、虛榮裝飾自己,才能獲得別人重視。但這只是勝人,真正的強者是自勝,能克制私欲而自我約束,發揮人格感召的力量,別人才會心悅誠服。

論語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札記1.11這一章又常受質疑,認為儒家是愚孝。子女未當家作主則觀子女之志,父母過世、子女作主則觀子女之行。我個人認為「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並非盲目遵守父母的觀念與做法,而是合乎「道」者才接受,以免張揚父母之惡。但我們也不必刻意斥責父母的過錯,可讓過錯自然消失,保存對父母的敬愛之心。

論語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札記1.12這一章隱含體用、本末關係。和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和的外在表現。和是身心、人我、物我皆和諧而通為一體,如心之使臂。先王之道以和為本,大小事皆依此精神處理,但和是抽象的,必須以恰當的規範(禮)將和落實在生活中,才不會混亂糊塗。反之禮也非一成不變,可隨時調整以實現和的理想。

論語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札記1.13西方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講求信用與恭敬是把事情做對,但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不在行為本身,義與禮才是衡量「對的事」的依據,掌握住要點才能忙得有意義。「因不失其親」對象有二:一是父母手足,二是良師益友。前者血濃於水,後者有助於進德修業。

論語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札記1.14「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是提倡貧困,而是餓了有飯吃,累了有床睡就好。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每天羨慕別人有名車、豪宅、高薪,便沒有心思求道。「敏於事而慎於言」是扭轉一般人立下許多承諾卻做不到的毛病。「就有道而正」是尋找道德、事業上的楷模人物並努力效法。

論語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札記1.15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原始力量,即欲望。欲望是盲目(無定向)、中性的(無好壞)。無諂(討好別人求取利益)、無驕(誇耀財勢)是壓抑追求物質成就的欲望,更好的方法是將欲望導向正途,全力投入道德事業(樂道、好禮)。切磋琢磨即精益求精,子貢善於引詩,孔子也展現老師風範,大力讚美他。

論語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札記1.16《晨讀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這本書說:「人,是不善於為自己打拚的生物。」只想到自己不被人肯定重視(患不己知),難免灰心氣餒。為關懷別人而努力(患不知人),反而充滿動力。所以人一定要活在社會上,而有對別人的種種義務、責任。這些義務看似是負擔,但在盡責任中就成全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