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10)

  近來還是忙於《老子》的解讀及期末的種種工作,離完成還有一段距離,仍需不斷努力。繁重的工作令我想起以往慢跑的經驗。學生時代養成了慢跑的習慣,曾經減少20KG的體重;可惜畢業後因工作忙碌而停歇,身上又堆積了不少脂肪。慢跑會消耗體力,寫文章、改作業會消耗腦力,雖然施力點不同,但同樣會感覺枯燥、疲累,需要一定的堅持才能貫徹始終。故兩者或許也有些共通的道理可說。

  要堅持下去,最重要的是動力。《論語》中所揭示的「仁」,便是最根本的實踐動力。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見仁不假外求,只要真誠召喚它,實踐的動力便會立刻從心中湧現。因此我們不能再為自己的懶散找藉口,如太忙沒時間、太累沒精力等。不運動、不做事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自己不願意將仁的力量發揮出來,時間、精力都是次要的。有了仁,便可以克服艱難險阻,故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相反地,如果心中缺少動力,無論工作是忙碌或輕鬆,整個人都會日漸衰頹腐朽,故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就像生命中的太陽,日出則雲霧四散,仁心呈現,偷懶的欲望就歸於止息。也許有人會懷疑仁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孔子的解釋是:「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如果給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去認真修養、老實做事,人人都可以辦到。難就難在努力了一天,第二天又懈怠了。動力湧現之後就很快消失,無法持之以恆。所以我們要像種樹一樣,每天栽培灌溉,實踐的動力才能成長茁壯,本質雖然不變,卻有更充沛的能量去解決問題。

  以上是就理想面來說。現實上也常有實踐的動力還沒培養好,不足以應付挑戰的狀況。此時可參考老子的修養工夫,老子哲學本身就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學問。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守靜是老子最重要的修養工夫之一。「虛」表示內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能夠包容種種想法、情緒、欲望。「靜」即內心不受想法、情緒、欲望干擾,能夠超越於其上。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我們不妨把心想像成一面鏡子,對紛雜的意念採取觀照的態度,任其自由來去,毫無選擇或執著。玩樂的想法、煩躁的情緒、偷懶的欲望如潮水般起落,雖然一時之間好像非常強烈,但只要將之當成路上的風景去玩味欣賞,不干擾、助長,一段時間過後就會自然退潮,不致耽擱我們行進的腳步。

  由以上討論可知,要完成一些枯燥或困難的事,可從正反兩面切入。孔子代表正面,積極培養、強化內在的動力,面對險阻自能健步如飛、如履平地。老子代表反面,在動力不足時,先求移除路上的障礙。但這移除不是直接與之對抗,而是抱持平常心,接納心中的好壞等各種感受,如此反而能讓這些感受失去影響力。正反交互為用,就較有可能貫徹始終了。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09)

  隨著學期接近尾聲,工作也變得繁重起來。這倒不是指講課,課程到期末已教得差不多,不需準備新內容;問題在於有大量作業和考卷要批改,學生的出缺席及發言次數也要統計,才能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分。這些事務性工作對老師來說較枯燥,不像講課和學生有面對面的互動;但對學生來說又很重要,藉由老師的回應及評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才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雖然前幾週已經改完一些,但還是有很多作業及考卷,需等期末繳交完畢或考完試後才能批改,未來一個月恐怕還是不得閒。

  若以儒家的語言來說,上述工作大概是屬於「禮樂政刑」的範圍吧!師生之間藉由文字來溝通、交流是「禮」;作業改得累了,穿插一些休閒讓自己紓壓是「樂」;統計數據、結算成績是「政」;對混得太兇的學生施展大刀是「刑」。儒家與道家的區別,也可以從「對禮樂政刑的觀點」來看。儒家大致上是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道家老子則有所批判:「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的意思不見得是否定世間一切制度的建構,只是提醒我們:凡是人為建構皆屬有限,若少了真情,便會流於僵化、老化、異化,故不可過於執著。老子或許不反對健康的禮樂,但對禮樂卻也無積極的肯定。

  孔子則是以仁心做為禮樂的基礎,故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中有一段記載:孔子請學生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擅長軍事,冉有擅長財政,公西華擅長外交,只有曾點最特別,他希望暮春三月能夠和好友結伴同行,到郊外洗澡、吹風、唱歌,一片和樂融融。孔子很讚賞這種超越禮樂的境界,但在前三位學生離開、曾點留下來請教孔子時,孔子卻又回過頭來肯定子路等人的才能與志向。孔子的終極理想固然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社會達成整體的和諧,但如果不透過「兵農禮樂」,不好好實行這些制度,「春風沂水」的境界也會淪於空談。反過來說,只講求兵農禮樂也不夠,久了人會慢慢麻木疲乏,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形式,造成生命的壓力與負擔,因而廢棄不講。故在行禮如儀之時,仍要時時反省禮樂政刑的意義價值,找出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根據,以「春風沂水」的理想來引導,才不會淪於刻板、無聊、機械化。孔子從來沒有說禮樂可以廢棄不講,相反地他將禮當成立身處世的根本,故說:「不學禮,無以立。」如果忽略人在工作上、社會生活中應當負起的責任,就容易流於放肆而冒犯到別人,也無法實現「仁者愛人」的理想。

  如上所述,完整的儒學應包含仁(個人心性)與禮(社會制度)兩端,仁在禮中,以禮來呈現仁。在此前提下而有種種修養工夫,如朱子的居敬、陽明的致良知等。朱子說「主一無適」便是敬,意思是專心於一件事。朱子又說「敬貫動靜」,任何時刻都要專注於當下所做之事,不可心猿意馬。陽明「致良知」是以良知做為吾人生命的主宰,只要良知朗現,一切私欲便歸於止息,如日正當中、雲霧四散。凡此皆是有力的工夫,可幫助我們達成仁與禮的合一。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08)

  大學兼任講師的生活,不外乎備課、批改作業、教書等。備課可以讓自己學習、充電,多了解儒道思想或中文系的其他領域,還算有趣。改作業與教書則比較辛苦,作業內容經常重複,有些是從網路上剪貼而成,未經校稿而充斥錯字;即使是自己寫的,也常見段落不完整、詞句不通順、缺乏創意等問題。這也不能責怪學生不用功,因現在的教育體系乃起源於工業化時代,注重大量生產,快速製造出許多可以立即投入就業市場的人力,過程中難免會有「粗製濫造」的現象。且近來台灣趨向少子化,各大學無不努力降低成本,縮減老師員額並擴增班級人數,一位老師每週往往要面對兩、三百位學生,對每位學生的關心僅止於蜻蜓點水,即使想要多指導他們,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儒道思想是一門涉及生命教育、人格成長的學問,更不適合採取知識化的學習方式(如寫一篇報告或考試來打分數);而應該像孔子和學生一樣,在生活中交談,有問題隨時請教,才是有效的教育。

  雖然現在的教育體系不合儒道的精神(至少要採取小班制),但在制度改變前,我還是要努力盡到身為老師應盡的義務。在批改作業方面,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約」有兩義:一是約束,行為合乎禮法;二是簡約,專注投入才能有所成。孔子又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九思」的共通處便是針對當前的情境,選擇最合適的事去做,即隨時用心反省、思考之意。雖然改作業常覺得枯燥乏味,但也不能分心去做別的事,如上網或玩電腦遊戲等;還是要集中注意力,硬著頭皮仔細批改,才能在期限前完成。

  在教書方面,我覺得現在的大學講師就像教堂裡的神父或寺廟裡的法師,雖然學生常有一些奇形怪狀,如蹺課、遲到、睡覺、滑手機、看課外書、聊天等;但這只是生命生病、受傷的症狀,如佛教講六道輪迴,有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等。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學生的本性仍然是善良的,只是有待菩薩的度化。且眾生病,菩薩亦不能不病,學生的過錯、煩惱、冤孽也是老師應當接納、包容的。這也合乎孔子的仁教,依王陽明的解釋,仁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既然人我一體,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如孟子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類的罪惡皆是聖賢所要承擔、化解的,救一個算一個吧!

  除了教學,研究對大學講師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將王船山的重要著作瀏覽過一遍,充實自己在船山學上的專業素養,亦可從中擷取寫論文的素材。《船山全書》共10390000字,卷帙浩繁。為了達成此目標,家人、朋友或學生邀約的活動,常無法參加,甚感抱歉、遺憾。這也是人與人相處時常見的問題,有時不是對彼此有惡意,只是雙方重視的事物不同而已。一般人可能覺得獨自坐在家裡看《船山全書》非常無聊,出門賺錢、到處開課增加知名度、參加活動建立人脈比較有趣或重要,但我實在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