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10)

  近來還是忙於《老子》的解讀及期末的種種工作,離完成還有一段距離,仍需不斷努力。繁重的工作令我想起以往慢跑的經驗。學生時代養成了慢跑的習慣,曾經減少20KG的體重;可惜畢業後因工作忙碌而停歇,身上又堆積了不少脂肪。慢跑會消耗體力,寫文章、改作業會消耗腦力,雖然施力點不同,但同樣會感覺枯燥、疲累,需要一定的堅持才能貫徹始終。故兩者或許也有些共通的道理可說。

  要堅持下去,最重要的是動力。《論語》中所揭示的「仁」,便是最根本的實踐動力。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見仁不假外求,只要真誠召喚它,實踐的動力便會立刻從心中湧現。因此我們不能再為自己的懶散找藉口,如太忙沒時間、太累沒精力等。不運動、不做事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自己不願意將仁的力量發揮出來,時間、精力都是次要的。有了仁,便可以克服艱難險阻,故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相反地,如果心中缺少動力,無論工作是忙碌或輕鬆,整個人都會日漸衰頹腐朽,故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就像生命中的太陽,日出則雲霧四散,仁心呈現,偷懶的欲望就歸於止息。也許有人會懷疑仁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孔子的解釋是:「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如果給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去認真修養、老實做事,人人都可以辦到。難就難在努力了一天,第二天又懈怠了。動力湧現之後就很快消失,無法持之以恆。所以我們要像種樹一樣,每天栽培灌溉,實踐的動力才能成長茁壯,本質雖然不變,卻有更充沛的能量去解決問題。

  以上是就理想面來說。現實上也常有實踐的動力還沒培養好,不足以應付挑戰的狀況。此時可參考老子的修養工夫,老子哲學本身就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學問。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守靜是老子最重要的修養工夫之一。「虛」表示內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能夠包容種種想法、情緒、欲望。「靜」即內心不受想法、情緒、欲望干擾,能夠超越於其上。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我們不妨把心想像成一面鏡子,對紛雜的意念採取觀照的態度,任其自由來去,毫無選擇或執著。玩樂的想法、煩躁的情緒、偷懶的欲望如潮水般起落,雖然一時之間好像非常強烈,但只要將之當成路上的風景去玩味欣賞,不干擾、助長,一段時間過後就會自然退潮,不致耽擱我們行進的腳步。

  由以上討論可知,要完成一些枯燥或困難的事,可從正反兩面切入。孔子代表正面,積極培養、強化內在的動力,面對險阻自能健步如飛、如履平地。老子代表反面,在動力不足時,先求移除路上的障礙。但這移除不是直接與之對抗,而是抱持平常心,接納心中的好壞等各種感受,如此反而能讓這些感受失去影響力。正反交互為用,就較有可能貫徹始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