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17)

  《孟子》書中有一則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孟子的學生陳代問孟子說:「老師不肯去求見諸侯,好像是太拘小節了吧。現在一去求見,大則可以使他們完成王業,小則可以使他們稱霸諸侯。古書說:『委屈一尺,就可以伸長八尺』,似乎很可以去做啊。」孟子回答:「『委屈一尺,就可以伸長八尺』這句話,是從謀利方面說的。從前趙簡子叫王良替他寵愛的家臣奚駕車出獵,一整天都沒有射中一隻鳥獸。奚回來告訴趙簡子說:『他是天下最糟糕的御者。』王良說:『請讓我再替你駕一次車。』結果一個早晨就射中十隻鳥獸。奚回來又告訴趙簡子說:『他是天下最高明的御者。』趙簡子對奚說:『我叫王良專門替你駕車好了。』王良不肯,說:『我按照規矩駕車,他射不中;我駕車橫衝直撞,他一下子射中很多。我不習慣替這種不守規矩的小人駕車。』駕車的人不肯討好射箭的人,我又怎能去討好那些諸侯呢?屈辱了自己的人,絕沒有還能夠糾正別人的。」(《孟子‧滕文公下》)

  儒道思想在現代社會的處境,與孟子的時代或許並沒有相差太多,同樣是處於弱勢。孟子認為他所處的社會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現代社會則是以西方思想為主流。西方思想有其深刻高明之處,我們當然不必為西方思想貼上邪說的標籤。但儒道思想卻常被現代人貼上落伍的標籤,認為不必學習。身為儒道思想的愛好者,或許也要從事與孟子相同的工作,努力讓大家更了解儒道思想,洗刷這類污名。但有時「推廣的要求」與「儒道思想本身的要求」會起衝突,如這則故事中,陳代顯然認為求見諸侯是個好機會,可將儒學推廣、落實在政治上。但孟子在意的是「求見諸侯」這件事的出發點、內心動機為何?如果是為了利而非義,即使結果真如陳代所說,能夠一展長才、輔佐諸侯平定天下,孟子也不會去做。我們處在現代,雖不必將孟子的做法訂成教條,認為任何積極行銷自己的做法都是錯的。但孟子的問題「為了利還是為了義」還是有意義的,我們固然可以用各種方式推廣儒道,但必須仔細檢查其中是否參雜了私欲,是為了求取個人的知名度或利益?如果是,就要再審慎思考:這麼做值得嗎?會不會為了推廣、行銷的目的,犧牲、減損了道德人格的光輝?

  如果為了符合儒道的要求,捨棄某些行銷自我的機會,有可能會導致理想無法實現,如同孟子始終沒有被諸侯重用,儒道思想在現代社會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大多數人認同。但孟子果真失敗了,成為網路上常說的「魯蛇」嗎?恐怕也不盡然。孟子在他生活的時代大力提倡儒學,雖然看不出什麼成果,門下也沒有傑出人才;但數千年後人們仍然在思考、討論他的學說,就此而論,歷史上也沒有多少人能達到孟子的成就。當然我們可以說孟子是天才,一般人就算奮鬥一輩子也趕不上他。但人生的意義不只在於結果,更在於過程。就算我們在思想和人格上沒有深遠的影響力,只要踏實努力、認真工作、積極過生活,總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精神上也已經和古往今來的儒者相知相契了。如同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儒道推廣日記 (16)

  接續前一篇文章的討論,我想談談「價值理想」的問題。儒家與現今流行的觀念對此問題,可說是抱持著迥然不同的見解。約略來說,我們可以將價值區分成「世俗價值」與「形上價值」,或理想與現實兩路。現代社會以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為主流,民主政治崇尚選票,資本主義崇尚金錢,兩者皆屬於世俗價值(註)。儒家不反對民主或資本主義,但相較於世俗價值來說,儒家更重視形上價值,甚至可以為了形上價值而犧牲世俗價值。形上價值包括真、善、美等精神層面,其中又以善為儒家首出的觀念。

  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孔子與弟子又有這麼一段問答:「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儒家認為真理不能以投票方式決定,大家喜歡的未必是真理,大家討厭的未必不是真理,要靠自己的良心去省察、思考,才能判斷什麼是真理。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你的人有多少,我們既不必討好群眾,也不必憤世嫉俗。重點在於良心,每個人雖然都有良心,但良心覺醒的程度有高低,只要那些良心已經覺醒的善人認同自己就可以了,良心尚未覺醒的不善之人討厭自己也無妨。道德水準、風氣隨著時代、地域不同而有升降,在衰亂的環境中,提倡道德修養不受歡迎是很正常的,受歡迎才奇怪。

  儒者並非刻意與世俗唱反調,但心靈的提升難免與一般人的想法有衝突。即使如此,儒者也不會感到灰心、失望、挫折,如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因為儒家關心的重點是:自己的言論與行為是否符合形上價值。能獲得社會肯定或豐厚的收入固然很好,但並不是必要條件。心靈的提升也與個人的才華和氣質傾向沒有必然關係,如孟子說:「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即使是平凡人,寫不出傳世之作或開創不出一番事業,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並且不斷學習,還是可以實現形上價值。重點在於個人的選擇,選擇以道德理想為生活重心,並對此有足夠的信心。如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才能求得心靈的平靜。

  前文已將儒家的關懷重心做了充分的說明,以形上價值為主。儒家不排斥名聲、地位、財富、才華、個性,但不能喧賓奪主,將這些事物的重要性置於道德理想之上。只要是有良心之人(也就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價值理想的實現、心靈的淨化與提升等課題,這是來自良心的真實呼喚。

  註:民主並不只有騙取選票等庸俗的價值,更有言論、思想自由,保障人權等正面意義。如此人民才有發揮創意的空間。資本主義亦然,有助於資源的流通、推動社會進步。但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便會陷入庸俗淺薄。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儒道推廣日記 (15)

  上一篇文章談到日記的價值,不妨再將範圍擴大,思考「寫作」這件事的意義為何。這兩、三年來在FB發表許多文章,除了培養及表現自己的才能外,更希望以文章為媒介,將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起來,達成心靈的交流。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人與人之間善意而平等的互動是最快樂的事。雖然人與人的交流不只有寫文章這種方式,但寫文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將人們連結起來的方式有很多,如好友相約吃喝玩樂是一種,為了賺錢或工作而尋找事業夥伴又是一種。但這些方式難免流於外在化,關注的是事情,如食物好不好吃、活動有不有趣、工作是否完成、賺了多少錢等,並未直接以個人內心的思想世界為關注焦點。寫作則是單純將內心的想法呈現出來,摒除不相干的事,這是寫作的優點。寫作的缺點則是一般人對生活、對世界並沒有太多或太特別的想法,即使有也不一定會費力寫下;加上我的文章以儒道為主題,有時會比較抽象或涉及一些專業知識,這類「門檻」的存在會將很多人阻擋住,達不到交流的效果。

  如上所述,方法(寫作)和目標(人與人的交流)有時會發生衝突,必須做出取捨。此問題可參考儒家的智慧。一般來說,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當方法與目標有衝突時,也不需拘泥於特定方法。但寫作這方法不能輕易捨棄。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藉由朋友之間的互動來提高道德修養,固然是最重要的事;但要聚集朋友,也必須透過優美的文化活動。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朋友之間的相處,固然以真誠、正直、信任為首要原則,但「多聞」也不可偏廢,這就要以語言文字來進行思想觀念的交流。就道德與知識兩者來說,儒家固然以道德為主,但並不是完全不要知識,只是相較於知識來說,道德更加優先罷了。

  理想狀況當然是兩端兼備,既能夠接受語言文字、思想觀念,又能夠運用語言文字、思想觀念,達成心靈溝通、交流的效果。但現實未必如此完美,先從事自我修養,以認真、努力、誠實而有節制的態度過生活;再以這樣的精神投入語言文字的創作,使語言文字、思想觀念都有其合理、正當性。留下這樣的著作,以指示道理之所在,或許也是一條路。對完全否定知識、排斥理想的人來說,我寫的東西含有學術性與理想性,他們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但對有志於修身養性的人來說,我的文章或許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以文字來凝聚、提升彼此的精神,讓有限的生命有無限的價值。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還沒有將修身養性當成生活重心,所以我的文章無法廣泛被接受。但也不必抱怨或感到沮喪,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也許有朝一日道德修養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相關的學問也會受到重視。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俗話也說:「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忠於良心、合乎天理,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即使一時之間無法與別人溝通、交流也無妨,總有一天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