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儒道推廣日記 (16)

  接續前一篇文章的討論,我想談談「價值理想」的問題。儒家與現今流行的觀念對此問題,可說是抱持著迥然不同的見解。約略來說,我們可以將價值區分成「世俗價值」與「形上價值」,或理想與現實兩路。現代社會以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為主流,民主政治崇尚選票,資本主義崇尚金錢,兩者皆屬於世俗價值(註)。儒家不反對民主或資本主義,但相較於世俗價值來說,儒家更重視形上價值,甚至可以為了形上價值而犧牲世俗價值。形上價值包括真、善、美等精神層面,其中又以善為儒家首出的觀念。

  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孔子與弟子又有這麼一段問答:「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儒家認為真理不能以投票方式決定,大家喜歡的未必是真理,大家討厭的未必不是真理,要靠自己的良心去省察、思考,才能判斷什麼是真理。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你的人有多少,我們既不必討好群眾,也不必憤世嫉俗。重點在於良心,每個人雖然都有良心,但良心覺醒的程度有高低,只要那些良心已經覺醒的善人認同自己就可以了,良心尚未覺醒的不善之人討厭自己也無妨。道德水準、風氣隨著時代、地域不同而有升降,在衰亂的環境中,提倡道德修養不受歡迎是很正常的,受歡迎才奇怪。

  儒者並非刻意與世俗唱反調,但心靈的提升難免與一般人的想法有衝突。即使如此,儒者也不會感到灰心、失望、挫折,如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因為儒家關心的重點是:自己的言論與行為是否符合形上價值。能獲得社會肯定或豐厚的收入固然很好,但並不是必要條件。心靈的提升也與個人的才華和氣質傾向沒有必然關係,如孟子說:「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即使是平凡人,寫不出傳世之作或開創不出一番事業,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並且不斷學習,還是可以實現形上價值。重點在於個人的選擇,選擇以道德理想為生活重心,並對此有足夠的信心。如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才能求得心靈的平靜。

  前文已將儒家的關懷重心做了充分的說明,以形上價值為主。儒家不排斥名聲、地位、財富、才華、個性,但不能喧賓奪主,將這些事物的重要性置於道德理想之上。只要是有良心之人(也就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價值理想的實現、心靈的淨化與提升等課題,這是來自良心的真實呼喚。

  註:民主並不只有騙取選票等庸俗的價值,更有言論、思想自由,保障人權等正面意義。如此人民才有發揮創意的空間。資本主義亦然,有助於資源的流通、推動社會進步。但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便會陷入庸俗淺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