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論語》札記 (10) 鄉黨篇

《論語》札記 (10) 鄉黨篇

作者:劉毅鳴

論語10.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札記10.1〈鄉黨〉篇記載孔子的生活細節,王船山認為本篇的精神是密斯實、實斯誠。後人從小處學習、磨練,正身以養心。待修養有成,自能從心所欲不踰矩,無絲毫勉強。恂恂是信實,便便是明辨。孔子能視不同場合而調整做法,在鄉里不需刻意賣弄,故謙虛低調。對公共議題則言無不盡,但必先仔細思考。

論語10.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札記10.2孔子的言行皆出於高度的自覺,面對不同職位的人,能細心選擇恰當的應對方式。上朝時先與同僚商議政策,供君主參考。與下大夫說話,孔子的語氣剛正從容。與上大夫說話,孔子和顏悅色又直言勸告。等國君臨朝,孔子恭敬警惕,不忘面向國君。該說的話孔子一定會說,但語氣、表情又能靈活調整。

論語10.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札記10.3國君召孔子接待外賓,孔子神情奮發,腳步迅速。向同朝官員作揖,左右拱手,衣裳前後擺動,整齊畫一。外賓入堂時,孔子快步跟上,拱手靜候,像鳥兒舒展翅膀。外賓離開後,必定回報說:「客人走遠了。」可見孔子在正式場合充滿敬意,表現在身體上有整齊莊重之美;且做事考慮周詳,有始有終。

論語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札記10.4孔子入公門時,彎腰前進如無處容身。不站在門中間,不踩門檻。經過君主座位,表情莊嚴,腳步輕快,說話有所保留。提起衣擺上堂,憋氣像不呼吸。退堂時往下走一階,臉色舒展,心情愉快。下完台階步伐加快,如鳥之雙翼。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恭敬謹慎。孔子由敬意而生專注,因專注而平心靜氣。

論語10.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札記10.5孔子執圭時像鞠躬,好像拿不動。向上舉,像在作揖,向下收,像要給人。臉色凝重,戰戰兢兢,腳步細碎不離地,像沿著直線走。獻禮時,雍容大方。私下與對方君主會面時,和悅自在。本章記錄孔子出使外國,由恭敬慎重開始,繼而傳達兩國和諧的心意,最後賓主盡歡。始終保持敬意,又層次分明。

論語10.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札記10.6本章的語譯可自行搜尋。王船山認為對衣服、飲食的描述,其精神在「內外交相養」。有些人喜歡談玄說妙,認為計較這些小事是捨本逐末。殊不知心不端正才會衣衫不整,衣衫不整又會敗壞心性。衣服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人對自己的看法,應該以莊重合宜的服裝,時時提醒自己修身養性,培養中和之氣。

論語10.7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札記10.7孔子齋戒前一定先沐浴,沐浴完穿上用布做的明衣,使身體潔淨。齋戒時一定改變平日的飲食,吃得簡單樸素。居住一定換到安靜的房間。孔子一定是心存誠敬與神明交流,但內心的狀態難以直接觀察。從講究食衣住行等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的慎重。如果嘴上說真誠卻毫無表現,恐怕容易流於作假。

論語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札記10.8本章記錄孔子的飲食,語譯可自行搜尋。船山說:「食之於人,乃以生氣,氣清則理晰,氣濁則理隱。」可見身心之間有交互作用,好的食物不僅能滋養身體,還可以讓良心善性更容易發揮。但孔子也不貪吃,除了衛生之外,其他要求大多屬於禮儀,透過禮儀來培養敬慎之心,在人欲中也可以展現天理。

論語10.9席不正,不坐。

札記10.9房間裡的席子沒有擺正,孔子就不坐。外在秩序與內在自律彼此相關,整潔的儀容或環境,能夠在潛意識中引導人做出自律的決定和助人的行為。且注重細節可做為一種訓練:隨時留意自己準備要做的事,並在行動前暫停一下,選擇困難的事來做。這樣在真正的考驗來臨時,就能夠保持冷靜、有條不紊。

論語10.10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札記10.10儺是驅除疫鬼的儀式。阼階是東邊的台階。本章可見孔子的分寸拿捏,飲酒與儺皆是民俗活動,如果拒絕參加,會讓鄉人覺得君子傲慢自大、不近人情。如果與鄉人一起狂歡,不但有失君子風範,且助長迷信。孔子藉由飲酒傳達敬老的理念,對儺則穿上朝服旁觀以示尊重,但不參與,兼顧雙方的立場。

論語10.11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札記10.11託人向國外的朋友問候時,對使者兩次作揖才辭別,就像親自拜見朋友。季康子送藥來,孔子作揖接受,說:「我不了解藥性,不敢服用。」從這兩件事可看出孔子的誠意,雖然不再拜或不服藥,朋友和康子也不知道;但孔子不願意對朋友敷衍草率或辜負別人的好意,故雖然是小事,也一定做到完善。

論語10.1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札記10.12發生意外時一般人常猝不及防,容易暴露出陰暗面。「人比動物或財產重要」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火災時有些人對財物的在意,卻會脫口而出。孔子退朝後一聽到馬廄起火,立刻問人有無受傷?可見孔子平素淡泊名利,具備「視人如己」的仁者胸懷,且不分貴賤尊卑,故等不及對方報告就先詢問。

論語10.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胜,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札記10.13胜是生肉。薦是祭祖。生是牲畜。東首是面向東方。紳是大腰帶。禮以敬為精神內涵,敬以禮為行為表現。有禮無敬,禮必定會逐漸腐化;有敬無禮,敬必定會逐漸鬆懈;禮敬合一才是最高原則。本章記錄孔子事君之禮,看似麻煩辛苦,但社會上如果每個人都依禮而行,就能減少紛爭,反而簡單省力。

論語10.14入太廟,每事問。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札記10.14「入太廟,每事問」見3.15。收到祭肉則拜謝,是尊敬朋友的祖先。本章記孔子交友之道,關鍵在一個「義」字,義的本質則是忘我與無私。如朋友客死他鄉,孔子毫不避諱,幫忙料理後事,視同自己家人。朋友餽贈貴重的禮物,孔子也不客氣地收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比有形的物質更重要。

論語10.15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札記10.15孔子睡覺時不像屍體般僵臥,居家時神情放鬆。狎和褻是私下見面,式是身體前傾,扶著車前橫木,作是起身,式與作都是表達敬意。孔子改變容貌的狀況有:見到穿喪服(齊衰、凶服)者、官員與盲人、攜帶戶籍檔案(象徵天地所貴重的人民)者、別人盛宴招待、颳風打雷時(擔心生命財產損失)。

論語10.16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札記10.16孔子上車一定端正站好,握住上車的繩索。在車中不轉身回頭看,以免車子不穩;不急速說話,以免嚇到駕駛或路人;不用手指點,要去哪裡皆以口頭告知,以免模糊不清。孔子可說是一位模範乘客,不僅隨時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又能保持乘車安全。敬畏之心自然流露為威儀,威儀又令人心生敬畏。

論語10.1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札記10.17本章以老鷹與山雞為喻,人的臉色一有變化,老鷹就馬上起飛盤旋,見到合適的樹木再棲息。但山中橋上的母山雞卻很遲鈍,子路作勢拱手捕捉,牠們東張西望三次才張翅。一般人就像山雞,不懂得把握時機、預作準備,狀況來了才匆忙應付。聖賢就像老鷹,既能一飛沖天,又能臨機應變、適可而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