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請大家愛護傳統思想與文化 (01)

  上學期寫了幾篇介紹儒道思想的網誌,家父嘉年華建議建議我可以寫一些生活化的文章。雖然我上課也常舉時事來討論,但並不是個喜歡趕流行、時髦的人,對具有永恆性、普遍性的議題比較感興趣。由於我的專長是儒道思想與歷史評論,我想不妨就針對自己較有感觸的「台灣社會不重視傳統思想與文化的價值」這問題,寫幾篇文章來檢討批評,或許較能引發共鳴。

  對於傳統思想與文化的價值,最常見的質疑就是「學了有什麼用」?而有沒有用又是以「能否賺錢」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這種狹隘、膚淺、短視近利的思維,就是台灣思想與文化停滯不前、落後倒退的主要原因。我不否認金錢的價值,賺錢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信奉金錢至上,認為人的良心、尊嚴、理想都可以用錢買到的話,這種人生觀、價值觀是可鄙可悲的。金錢只是抽象的數字,不應該成為人生最高的價值;應該把錢當作工具,去支持真、善、美等更崇高的理想,如俗諺所說:「錢是最壞的主人,卻是最好的僕人。」由於儒道思想不是直接以賺錢為目的,而是追求心靈的滿足;如果一切都以金錢來衡量,對於這類學問當然就興趣缺缺。

  另一項常見的質疑是「內容艱深枯燥」,只要會動到大腦思考,都是不值得學習的,只需要感性的、直觀的、刺激的娛樂。如同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要活就要動,除了身體的運動外,頭腦的思考反省也是重要的一環,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之一。如果除了工作賺錢之外,只剩下吃飽睡、睡飽吃,人活著跟動物有什麼差別?「艱深枯燥」正代表內容有深度,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理解。就好像學習游泳、羽毛球等運動也需要經常練習,技巧才會進步。當然我們不必故作艱深曲折,如同學者關在象牙塔那樣和現實生活脫節;但有些議題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才能說清楚、講明白,如果凡事都抱持懶散的心態,認為愈不需要動腦愈好,就算再過一百年,台灣社會的思想、文化水準也不會進步。破除「賺不了錢」與「懶得動腦」的思維,才能正視傳統思想與文化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