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儒道推廣日記 (24)

  上學期末一直到寒假,寫作的腳步似乎慢了下來,臉書發表的文章不多,直到這學期開始才有進展。一方面是因為期末非常忙碌,有許多作業和考卷要批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寫文章是一件費力的事,事情忙完總是想放鬆一下,故還無法下定決心縮減休閒,專注在寫作上。現在臉書既然又開始經營,不妨也利用這機會,思考「寫作的意義」為何,勉勵自己繼續走下去。

  寫文章和其他事一樣,可以分成「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兩面來看。「外在動機」即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寫作以外的事,以我自己為例,寫文章有一部分是為了找工作,累積一定的論文數量,才有機會成為大學專任教師。另一部分是為了爭取認同,愈多人閱讀我的文章,了解、支持我的想法,我的知名度也就愈高;知名度愈高,也就愈有利於在社會上生存。「職位」和「知名度」皆是外在動機。並不是說外在動機不好,外在動機也值得肯定,但儒家重視的應該是內在動機,如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不必擔憂有無職位或別人對我的肯定,而要擔憂自己有沒有能力。可見內在動機才是寫作的核心、本質意義,外在動機只是輔助。

  「內在動機」即寫作是為了寫作本身,而非寫作以外的事。這也可以引用孔子的話來說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這句話的原意是學思並重,只學習卻不思考,會流於迷惘困惑;只思考卻不學習,會流於危疑不安。「學」與「思」也是修養的兩條進路,如〈中庸〉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學問」是透過經典文字,領悟聖賢的智慧精華。「思辨」就像爬山、打球或游泳等運動,運動是體力活動,思考是腦力活動,兩者都需要反覆、長久練習,才能臻於精熟。運動可保持身體健康,思考可使頭腦清明。以儒道研究來說,便是運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經典,將前人的智慧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血肉,不斷往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前進。

  寫作一定包含學思兩面,如果不向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學習,就寫不出好作品。但如前所述,內在動機的重點在於培養自己的能力,而非功成名就。故即使寫不出好作品也無妨,只要有助於道德實踐,人生朝向理想多前進一分,寫作就達成了目的而有其意義、價值。就像爬山、打球或游泳,我們不會因為沒拿到世界冠軍、破金氏紀錄,就停止做這些運動;同樣地,我們也不會因為作品無法流傳千古,就喪失對寫作的熱愛。這當中有一種微妙的心態:一方面要認真投入、全力以赴,努力用文字將道理彰顯、開發出來,讓作品有永恆的意義。另一方面對於創作之後的任何結果都坦然接受,即使默默無聞,心中也不至於有太多失望、挫折,不因此而停歇了學習、思考、創作、實踐的腳步。就此而論,寫作就是一種修行。〈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又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做為每位文字創作者的座右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