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02)

  關於儒道的推廣,我想還是比照前幾篇文章的模式,先列舉幾個問題,再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討論。首先是「知名度」問題,有些人會這麼說:「你寫的文章或講課內容很好,只是因為沒有知名度,所以很難推廣。」按照這種思路,我似乎應該把重心放在提升知名度上,甚至需要刻意炒作。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為經驗現象(包括知名度)只是一樁樁客觀中立的事實,其自身不代表任何價值,「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儒道思想是如何看待「名」的問題。

  孔子在《論語》當中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正名的內涵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些人認為這句話象徵封建專制,但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只是告訴我們:你的身分、職位是什麼,就應該全力盡到隨身分、職位而來的責任。所以我們可以將正名理解成「正名以求實」,名的本身不代表什麼,只是用來提醒人要發揮名背後的本質意義。如你是君,就要努力實現君之所以為君的道理(如仁民愛物)。如果君不懂得怎麼為君,名存而實亡,即使有君也沒什麼意義、價值。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也不應該直接將「知名度」當成追求的目標。因為即使有知名度,如果沒有真實的內涵,「金玉其外、敗絮其內」,也只會造成人生的虛假。所謂真實的內涵,則要從人倫關係來定義,換言之即你為這個社會付出了什麼、貢獻了什麼,儒道思想的推廣,對台灣人的道德實踐、身心安頓有多少幫助;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你從社會上佔有、獲得了多少名利權位,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人物等。先付出自然有收穫,不是為了有收穫才付出,我想這是儒家看待「知名度」的態度。

  道家思想對「名」的問題也有所論述,如老子說:「道隱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無名」不是對名的否定,而是對名的超越。知名度是由語言構成的,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就在於能夠運用語言,在自然世界之上建構出一個人文世界,但人的危機也在於此。在建構了人文世界後,人就會誤把語言所建構的世界當作絕對的真實,而忘記了凡是用語言設定的價值標準、思想觀念、社會制度,如善惡、美醜、貧富、貴賤……都是暫時的、相對的。當然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可能沒有這些劃分,少了這些人也無法生存;但重點是「知止」,亦即知道語言屬於有限,真實的人生或世界並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有限還給有限,無限還給無限,人就能活用語言而又不被語言所限。以此觀之,「知名度」某種程度上也是虛幻的存在,不論是積極追求知名度,抑或是「人怕出名豬怕肥」,對知名度採取排斥、抗拒的態度,本質上都是陷入語言設定的價值判準。只有藉由修養,心態上超越兩端的對立,才能善用知名度。因此我們也不宜直接將知名度當成追求的對象。

  以上就是從儒道思想的觀點,來看待、處理「知名度」的問題。本來還有其他問題想討論,但因為時間有限,只能靜待來日再與各位朋友分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