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儒道推廣日記 (03)

  近來有不少宗教團體、心靈成長團體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課程,或成為他們的一員,坦白說這對以「弘揚儒道」為終生志向的我來說有些為難。並不是說這些團體不好,邀請人都是出於「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心情,才會熱心向我推薦。從實踐上來說,儒道與各種正當的宗教或思想沒有分別,都是以勸人向善為宗旨,精神可以相通。但在教義上、學術上來說,儒道自有其特色,而與其他宗教或思想不同。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正因為有從不同觀點切入的宗教思想存在,這世界才顯得如此多采多姿。「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於各種宗教思想,我們都可以平等看待、一體包容,尊重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不必妄分高下,更不必以其中一種來吞併另一種。如果我成為特定宗教的信徒,就算該教有不少成分與儒道相通,似乎也會使儒道成為該教的附屬品,而不是以儒道為主。如果以儒道為主,在研讀儒道經典及生活中該做的事都完成後,當然可以多了解其他宗教,學習其智慧精華,但並不一定要加入該宗教。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會強迫其他宗教的成員成為儒道的信徒,其他宗教也不必強迫我成為他們的信徒,大家可以站在平等的立場上相互交流。

  有人會說:「即使你堅持儒道,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加入宗教團體則有許多福利。」從實然面來看確實是如此。台灣人對宗教頗為熱衷,宗教團體多年來在台灣已經發展成龐大的組織機構。儒道卻缺少類似的事業體,再怎麼喜歡儒道,也只能風塵僕僕到各校兼課,領取22K的微薄薪資,還必須時常面臨學校刪減儒道課程的風險。但我們要從應然面來看待這問題,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活著並不只是為了求生存、填飽肚皮而已。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必要時人可以也應該為道義而犧牲生存。當然現在的狀況並沒有那麼極端,但我們平常也要隨時培養「捨生取義」的心情,以備不時之需。以道義為主,再慢慢累積實力,尋找、等待能夠發揮自己所學的機會。故仍不宜為了現實的利益而改變信仰,依附宗教團體。

  前文提到「完成生活中該做的事之後,再了解其他宗教」,近來該做的事還真不少,期中考後各班要批改的考卷和作業動輒上百篇,內容重複、句子不通順的文章也很多,看久了難免會心生厭倦、煩躁、疲勞,影響閱卷的進度。這時也可以用儒道思想來提醒自己,如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幾分功力,就能夠承擔多少。就像小水窪只能容納一片葉子漂浮其上,卻承載不了杯子。面對枯燥的事,不妨當成「練功」的機會。無論是儒家式的無私關懷、犧牲奉獻,還是道家式的自我消解、放下執著,都是可以透過修練而養成的功力。功力愈深厚,事情也會變得不苦不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