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儒道推廣日記 (04)

  最近這兩週忙著批改學生的作業與考卷,努力在期限前交出成績,以符合學校的規定。兼任教師的薪水微薄,除了鐘點費之外,平常在家備課和改作業基本上屬於義務性質的工作,並無任何酬勞。高教工會也不斷在爭取,希望能夠提高老師的待遇,我對工會的努力也深感認同支持;但在法令修改前,還是得努力盡到自己的職責。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執事敬、與人忠便是一種敬業精神。仁的本質就是無私付出、犧牲奉獻,身為老師即使沒有收入,也不能降低教育品質,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還是要盡量指導學生。

  當然老師也是人,也會有疲勞、倦怠的時候,這時道家就很重要。儒家是建立價值方向,告訴我們「做什麼」,哪些事值得做;道家的重點則在於「如何做」,化解憂愁煩惱,才有生生不息的動力。除了好好吃飯、睡覺,生理上順應自然的節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面,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感到壓力、疲勞、倦怠、厭煩,或許是內心不夠虛靜之故。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內心執著情緒、欲望為我,便會感到煩惱;如果知道我就是我,我不等於我的情緒、欲望,回到真正的自己,負面情緒便會自然消散,這就是老子的「無我論」。

  儒道思想在台灣之所以很難推廣,關鍵仍在於人心。儒道是一門講求道德價值、修身養性的學問,但許多人學習新事物的動機是功利或休閒,重視賺錢與感官享受,並未將道德修養當成生活重心,故不願投入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這不禁令我想起明代最偉大的儒者王陽明的小故事。陽明因為直言進諫,觸怒宦官,被貶謫至貴州龍場。該處為蠻荒之地,傳染病盛行。陽明就準備了一副石棺材,每天躺在棺材裡睡覺,思考生死問題。久而久之,心境愈來愈豁達,同行的僕人都病倒了,他的身體卻更加健壯。龍場對王陽明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上述經歷,陽明才領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創立了獨特的良知學說。相較之下,在推廣儒道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如低薪、工作不穩定、乏人問津等,也就不算什麼了。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仁不仁完全取決於自己,如果沒有經歷過急遽倉促與挫折困窮的考驗,又怎能證明自己對仁的堅持呢?

  儒道的推廣除了動機純正,良好的溝通也很重要。課堂上我是老師,其他人是學生;但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說他們是老師,我是學生。我的長處在於理性思考,無論是先天的氣質傾向,或是後天的學術訓練,都塑造了我的性格。大學生的特質是浪漫感性,社會人士則有豐富的生活歷練,這些都是我缺乏的部分。雖然由於觀念和背景的差異,大學裡師生之間對彼此的抱怨時有所聞;但換個角度想,這卻也是個相互學習的好機會。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抱持寬容的心態,起碼可以朝化解歧異的方向走出一小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