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儒道推廣日記 (05)

  近來在教學上遇到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雖然社區大學招生不易,使盡吃奶的力量,才能湊齊十人開班;但學員的表現都很良好,上課專注認真,討論氣氛也很熱烈。我在某些大學上課時,學生卻常有睡覺、看課外書、玩手機、聊天、打牌……等不良行為。似乎比起年輕人來說,我更受到年長者的歡迎。就儒道這方面來說,我在各校的講課內容差不多,也都有結合一些生活案例、新聞時事來討論,不知道結果何以有如此大的差異?也許是因為社大的學員都是出於自願,為了自我成長而主動前來學習;大學生則是因為教育部與學校的要求,才被迫上這門課,故顯得興趣缺缺。

  身為老師,最大的心願就是將儒道思想的優美、精彩之處傳達出來,獲得台下學員或學生的認同。若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就可以算是一位「好老師」了。但我的困惑在於:我在某些學校受歡迎,某些學校又不盡理想,我這個人又好又壞,每個人對我的評價都不同,要成為「好老師」就會成為一件困難的事,因為我很難讓每個人都喜歡、認同我這個人及我教的科目。老子說:「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意思是說:向外尋求榮寵的心態本身就是卑下的,如果我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成為一位好老師之上,好老師又是由外界的評價來定義的,我的心情就容易起伏不定。

  依照老子的觀點,老師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不必太在意學生的評價;但也不能落入另一極端,自我感覺良好,將學生的建議都當作放屁、充耳不聞。這方面或許可以參考孔子「義命分立」的思想,《論語》上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並不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認同他,就影響他的心情。「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世人是否認同孔子所說的道理,乃是受種種客觀因素(命)影響。以春秋時代來說,就是禮壞樂崩、王綱失墜;以現代來說,就是大學生學習風氣的下滑,此乃亂世特有的現象。也包括我在知識、能力、性格、氣質上力有未逮之處。但孔子並不因此而灰心,「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雖然不一定能改變世人的想法,但身為君子,仍然要盡力完成義所當為之事,努力尋找合適的方法或管道,將儒道的精華傳達給世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無論遇到怎樣的誤解或批評,孔子都不會抱怨或責怪別人,只要知道自己不斷在努力就夠了,上天總會給自己公正的評價。孔子一方面全盤接納現實的限制,另一方面不放棄任何愛人的機會,他偉大的情操是值得老師們學習的。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身為老師固然要在知識、能力、性格、氣質上不斷求精進,但無論結果為何,都不會影響自我的價值,甚至也不必有「好老師」或「壞老師」等含糊籠統的論斷,只要就具體的做法來討論即可。且改變應尊重客觀的限制,採取循序漸進、從容不迫的方式。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揠苗助長、強求造作只會有反效果,順應自然的節奏才能長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