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儒道推廣日記 (14)

  近來我對臉書的關注程度下降很多,似乎擺脫了臉書的制約,這主要是受到寫作及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以前每天寫一條札記,雖然字數少,但發表頻率較高;現在改成每週寫一篇心得,較難引起關注。又暑假我的生活起了兩大變化,一是撰寫學術論文,二是探索遊戲世界,兩者都佔用我不少時間。概略言之,我的寫作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一是解讀孟子,二是學術論文,三是影劇或遊戲心得,四是儒道日記。前三者都有明確的目標或成果:解讀孟子是為了經典文化的傳承及推廣。寫論文雖然是為了求職,有現實功利的目的;但無形間也為學術的發展,貢獻了棉薄之力。影劇或遊戲心得發表在網路論壇,除了留下記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可以和同好們互動交流,讓欣賞或遊玩的樂趣增加一倍。只有儒道日記看似無用,需要再思考、澄清它存在的意義。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用現代語言來說,求諸人、為人就是炒作人氣、譁眾取寵。世俗之人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做事前考慮的往往是能否成功,有賣點、受歡迎、能出名的事才做,不然就不做。這是最外在化的。上述三大寫作領域雖然不是直接以積聚人氣為目標,但還是有外在化的成分。如解讀孟子以經典文本為關注焦點,學術論文以研究課題為關注焦點。如果將電影、電視劇或遊戲當成藝術作品來欣賞,作品本身是關注焦點。雖然在寫作時也會加入個人獨特的詮釋觀點或體悟,但與探索內心世界、生活經驗的日記相比,還是傾向外在化。只有日記才是最內在化的,就此而論,日記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此中有學習(學)、思考(思)與實踐(習)三個面向。研讀經典文本、學術理論、文藝作品,屬於學習層面。一切寫作都屬於思考層面,只是有思考的方向、對象是向外(經典、學術、文藝)還是向內(日記)的差異罷了。日記可說是由思考轉向實踐的中介環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由於日記反省的是生活經驗,探索的是內心世界,皆與自身密切相關,是親身實踐的體會,故有助於德行的養成。且既然命名為「儒道」日記,在書寫過程中,也會引用聖賢的言論,來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相互比對、印證,故也有疏通、開導生命的效果。雖然日記不免還是說理、思辨的成分多些,但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如果把問題想通了、想透了、分析清楚了,以道德理想來凝聚心思、提振精神,思想統一而不矛盾,就能夠防止實踐上的偏差或駁雜,故寫日記亦是淨化自我的重要工夫。

  日記不是萬能,還是無法取代實踐。「知而不行」也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即使清楚自己的問題何在,要改變也還是很困難。日記只是相對上與道德實踐關連較密切罷了,實踐是做的而不是寫的,故我的說明也暫止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