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儒道推廣日記 (20)

  近年來世界許多大學的人文科系似乎都面臨危機,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因為有意裁併人文科系,引發學生抗議;日本有二十六所國立大學擬廢除人文科系或進行轉型;台灣在經濟衰退與少子化的衝擊下,人文科系也岌岌可危。社會大眾似乎因為人文賺不了錢,故認為人文科系無用而需要裁撤。身為中文系的學生,也需要思考自己所學究竟有什麼意義、價值。

  我認為中文系的性質較接近於藝術,廣義來說同樣是以「創作」為核心,如同寫一首詩、畫一幅畫或演奏一首曲子,皆是為了展現真、善、美的境界。雖然我的專長是儒道思想,求學階段所受的訓練大多是建立論述、撰寫論文,並不會寫詩、寫小說或畫畫,但也經常寫些文章來詮釋經典或抒發個人心得。思想作品與藝術作品的差異之處在於:思想作品重視抽象的原則、邏輯推論與批判思考,藝術作品重視豐富的情感、具體的意象。但兩者同樣都試圖在現實世界之上,描繪一個超越的、理想的世界,使人們的心靈在其中淨化、昇華。這可以說是人文科系的本質或內在價值。

  相對於本質或內在價值,人文科系也有附加或外在價值。當前台灣社會的問題便是:由於對附加或外在價值的極端重視,而吞沒了本質或內在價值。這令人想起《莊子》書中的小故事:莊子有個朋友叫惠施,有一天惠施種的葫蘆瓜成熟了,體積很大。惠施想用它來裝水,但葫蘆因為質地不夠堅硬而裂開,惠施一氣之下將葫蘆打碎。莊子聽說這件事,便告訴惠施:不是葫蘆沒用,而是你不會用。渡河時將葫蘆繫在腰間當成游泳圈,不也很逍遙自在嗎?(出自《莊子‧逍遙遊》)惠施重視事物的功利價值,莊子重視心靈、精神的超脫。

  所謂附加或外在價值,便是創作出來的作品或論文在市場上是否受歡迎?賣不賣得了錢?能不能被大多數人認可?可不可以幫自己在大學找個教職……等。我不否認這些事物有其重要性,但應該先確立兩者的本末關係,以本質或內在價值為本,附加或外在價值為末。如果對後者的重視程度超過前者,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了。舉例來說,我任教的社區大學有許多生活藝能類課程,如烏克麗麗、二胡等,選修的學員大多是想怡情養性,即使沒有參加比賽、贏得冠軍也無妨,當作興趣調劑身心也不錯。如果依照惠施的想法,選修這類課程就沒有意義了。同樣地,人文科系的學生,如果因為讀人文賺不了錢、找不到工作,沒有在學術界或社會上成為頂尖人物,就完全捨棄人文,認為不需要去學習和創作,恐怕就本末倒置了。這真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想法。

  由上述討論也可以明白,為何台灣有時會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原因了。並不是因為台灣沒有錢,台灣人生活過得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要好。原因在於人們習慣以單一標準(如功利或吃喝玩樂)來看待事物,不合此標準的事物就被排斥乃至逐漸滅絕了。這不得不說是台灣文化的重大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