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儒道日記 (44) 從莊子思想看失落

  中華傳統思想以儒道為主流,儒道兩家又是相輔相成的。當生命健康時,我們要積極、主動出門去做愛人的事業,這是儒家。但當生命遭受打擊、挫折而受傷時,我們還沒有能力去愛人,應該先閉門從事身心修養、治療的工夫,道家就派上用場。台灣現在正處於亂世,道德價值瓦解崩潰,人與人不再相親相愛,生病、受傷的人非常多,道家的學問更是一般人迫切需要的。生命受傷最常見的原因是「失落」,例如失去財產(貧窮)、感情(失戀、失婚)、青春(老化)、健康(病痛)乃至生命(死亡),皆會帶給人深重的打擊。生命如何從失落中調適而復原,是重要的課題;下文就以道家莊子為例,嘗試提出一些解答。

  從莊子的觀點來看,人生許多事情是無可奈何的。莊子非常了解人世間的凶險,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德充符)羿是百發百中的神射手,彀是在射程範圍內,隨時會被弓箭射中而受傷。生活幸福而不用去面對失落經驗的人,只是僥倖逃過一劫罷了。莊子又說:「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齊物論)人生種種追求,包括求名、求利、求感情、求姻緣、求青春美貌、求長生不老等,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逃不過生老病死,如同大夢一場。但人卻始終無法清醒,以有限的軀體從事無窮的追逐,甚至賠上性命,「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茫)乎?」(齊物論)真是太傻、太笨、太執著了!既然終究是一場空,在有限的條件上強求永恆、無限是毫無意義的,希望破滅時只會使人加倍痛苦罷了!

  既然人追求的一切都是保不住的,莊子是不是主張大家要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呢?倒也不盡然。莊子心中還是有超越的價值、永恆普遍的理想,這理想簡言之,就是精神自由。當然永恆、普遍的理想包含自由與愛兩面,道家專就自由這一面來談,愛的部分交給儒家去處理。《莊子》書中反覆強調精神自由的觀念,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齊物論)「無待」即人生的幸福、快樂不需要靠任何外在條件來保證,只要心靈明覺,自由的境界就立刻呈現。「自由」就是自己如此,不依靠其他人事物的意思。「無益損乎其真」的「真」指心靈,這才是真我,無論人是否認識到真我,都無損於其價值,心靈或真我本身就是圓滿充足的。

  當人的精神不斷向上昇華,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回過頭來又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世間的人事物呢?莊子提出「乘」、「遊」、「安」這幾個字:「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當人對現實的一切都不執著而隨緣,回過頭來就可以靈活地出入於眾多人事物之間。努力追求而有成果,固然可以當機領略、享受;就算是命運坎坷,遇到無可奈何之事時,也可以立即放下,將心靈淨空到「無」的狀態,安然接受現實。如此一來,人心就不會受到失落經驗的打擊、挫折而受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