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儒道日記 (29) 提起與放下

  最近在顧炎武《日知錄》看到一段較有感觸的文字:「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依我的理解,政治是眾人之事,固然人人都該關心,但總要分工合作,交給專家(君臣)處理。至於文化,關連到社會生活的各層面,而與人人有關,故文化風氣的提升,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努力而有一份責任。亡國事小,社會風氣敗壞導致人淪為禽獸,才是最可悲的。顧炎武又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世風日下,如數典忘祖、趨炎附勢、寡廉鮮恥、肆無忌憚等,為了逐名求利而毫無氣節,「心術之壞,於斯極矣」。雖是針對魏晉清談之風而發,恐怕也是明末社會的真實寫照。

  台灣近年來的諸多亂象,也與上文所說類似。如有大學校長販賣假學歷,要求校內教師購買。又在教育部要求下,大學追求表面的績效數據,老師帶領學生集體到圖書館「秒借秒還」,衝高書籍借閱量。再如陳立恆〈不知禮,台灣的未來無以立也〉一文提到,大學生上課時「一半以上聽眾都在低頭玩手機,第一排竟有幾位學生旁若無人聊天」。又中小學有上萬名流浪教師,不僅平日有可能被派去做各種雜事,到了考季還要勞苦奔波,犧牲教學品質以換取來年的一點溫飽,毫無尊嚴。如同人會生病,凡此種種都是文化風氣衰敗的跡象。

  面對世衰道微,身為讀書人該如何自處?我想還是要回歸孔孟建立的道德價值才有希望。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正可做為自我勉勵的箴言。讀書人要能夠提起也能放下,提起是指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身處濁世卻不與現實妥協,依舊獨行其道。「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之所以能力排眾議,抵擋住旁人質疑的眼光,則是因為平素做「集義養氣」的工夫所致。「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上》),正因為對道義的堅持,培養出盛大流行的「浩然之氣」,才能抵擋住外界的壓力。如台灣社會常見的「人文無用論」便是一大壓力來源。

  放下是指「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一個人無論多麼努力,力量總是有限。道德事業的推動需要大家共同參與,我也僅能盡到自己的一分責任,無法「手援天下」。所以在《論語》中,子貢問孔子「博施濟眾」如何?孔子答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與「能近取譬」(《論語‧雍也》),便是提醒子貢勿空口說大話,應該切實實踐,做一分算一分,救一個算一個,事情做完就立即放下,勿對未來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

  無論提起或放下,總要考量個人的性情,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我的個性內向,興趣在於讀書、寫作、做研究,不喜與人交往。故「文以載道」較符合我的志趣。雖然寫文章並非儒家的終極目的,也常被人批評為空談、不切實際,但在個人力量微薄、一時之間無力改變社會的狀況下,潛心著述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雖然人對現實可能無能為力,但在文字的天地裡,人可以突破現實的限制,自由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藉由經典詮釋,又可以指點、烘托出形而上的理想。雖然文字創作畢竟仍屬於虛擬而非實存,但能夠講習這種學問,就保住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等到時機成熟,大家願意學習聖賢之道,這些文字便能夠發揮其功用。效法孔子「垂空文以斷禮義」或許正是我的使命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