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論語》中的「君子」(05)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器」是工具,「不器」是不把自我當工具。凡工具皆屬有限,自我或心靈的本質卻是無限,兩者不宜混淆。「把自我當工具」又可分為兩類,一是以角色扮演為我,二是以氣質形軀為我。

  人有兩重身分:人的身分與角色扮演的身分。「角色扮演」是在體制運作、職業分工底下,對外在行為給予明確的規定。只要你盡到該職位或角色應盡的義務,就能夠享有應得的權益,不涉及每個人獨特的感情與價值觀。甚至為了讓社會運作的效率最大化,還要刻意排除內心的感受,盡量保持客觀,才不會引起紛爭。每個人擅長做的事情不一樣,所以角色扮演也有適不適合的分別,適合做工程師的人不一定適合當醫生,醫生也不一定適合當政治人物,所以說有限。無論扮演哪種角色,都是為了讓社會順利運作,只利用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忽略人性中的其他內涵。但人並不甘於做角色扮演,下班後還是要回歸「人」的生活,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想法與感受的人。「把自我當工具」是過度認同專業能力、工作職務,乃至由此衍生出的名利權位為我,忘掉了做為人的身分,造成人性的壓抑與苦悶。

  下班後與家人、朋友、另一半相處時,人比較能夠摘下角色扮演的面具,展現真實的自我或完整的人性。但此時又會遇到一個問題:以氣質形軀為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習慣,但不同的想法、感受、習慣未必相容。由於取消了體制上的規定及保護,在共同生活時,就容易起摩擦、衝突。所以我們不能侷限在自己的想法、感受、習慣當中,而應該以「仁心」為我。仁心指向的是人我合一、心靈相通的境界,以仁心為主,個性或價值觀是為了成全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不宜太堅持自己的個性或想法,反而犧牲了真感情。

  上述的說明並不是叫人待在家裡不要上班,也不是要人當一個沒有脾氣的好好先生。人還是可以(也必須)參與體制運作,扮演好自己身為社會一分子的角色;還是可以有個人獨特(甚至強烈)的想法與感受。孔子只是提醒我們不要被這些角色扮演或氣質形軀給套牢,以仁心為本,角色扮演或氣質形軀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不致成為限制負擔。「不器」的「不」不是否定而是超越,仁心與器用是可以並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