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論語》中的「君子」(0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本章孔子提出的五件事,雖然屬於具體行為的指點,但都是以同樣的心態為根本。我們不能只是模仿表面的行為,背後的心態才是重點。這心態即孔子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里仁》)。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字面上的解釋、翻譯是「吃飯不一定要吃飽,住的房子不一定要舒服」,難道孔子提倡貧窮,要我們吃飯只吃八分甚至五分飽,住進簡陋的屋子裡嗎?可見只從字面上理解是很荒謬的,這兩句話的重點應該是:君子將生活重心放在精神、心靈層次,故對吃大餐、穿名牌、住豪宅、開跑車等物質層次的享受,自然而然不感興趣;不是刻意追求貧賤,但如果不幸遭遇貧賤,君子內心的快樂也不會改變,這才是孔子要說的。

  「敏於事而慎於言」是就一般人常犯的過錯給予指點,一般人經常說得多而做得少,但君子或儒學的重點在於實踐而非空談,做到才算數。無論言語或行事,都是從內在的真誠出發,所言所行無非為了實現愛人的理想。俗話常說「勤儉是美德」或「謹言慎行」,廣義來說也不算錯,但並沒有把背後的心態講清楚,容易產生誤解。如「勤儉是美德」,難道是要每天打拚賺錢,對任何花費都斤斤計較嗎?「謹言慎行」是為了明哲保身,以免招來別人嫉妒、攻擊嗎?像這樣的理解都會有一些問題,問題就在於沒有把「愛人的理想」或「道義」等精神價值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還是出於私利的考量。我們在解讀「敏於事而慎於言」乃至《論語》其他篇章時,也應該把握根本心態,不要有模糊或錯誤的理解,才能豁顯君子的本質。

  「就有道而正」是在謹言慎行後,親近有道之人,向他請教,以修正自己的過失。道德實踐雖然是自己的事,但人難免有盲點,透過良師益友的角度,客觀地檢視自己,也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消極地過儉樸生活,減少物質享受,將資源用來促成人與人的相愛;還是積極修養自己,少說傷人的話,多做愛人的事,積極、主動、無私地關懷別人;又或者親近良師益友,不斷學習成長。其核心是一貫的,皆是為了實現愛人之道。能隨時以此為生活目標,孔子認為這才算好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