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歷史人物討論 (01) 王陽明

歷史人物討論 (01) 王陽明

作者:劉毅鳴

  按:由於同學的建議,下學期在北商有可能會講授「歷史人物」,且社大的課程也包括這部分。故將讀書心得(凱莉)的寫作頻率稍作調整,改為兩週一次,以便空出時間,進行歷史人物的介紹與討論,做為上課的補充教材。

  【簡介】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於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文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陽明的一生可分為五個階段。(一)童年及求學時期:年少的陽明性格豪邁不羈,除了希聖希賢外,還有經略四方之志。此時也嘗試朱子的格竹工夫,但不得要領。(二)出仕及貶謫貴州:陽明考取進士後,在職務上表現出色。但因宦官劉瑾擅政,陽明上疏彈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該地十分荒涼,陽明卻在生死之際,悟出「良知」之說,成為後來一切講學的總根據。(三)巡撫江西:迅速掃清江西、廣東、福建三省交界處的盜匪,並推行文教。(四)平定寧王宸濠之亂:此為陽明一生最大的功績,受封新建伯。(五)總督兩廣及逝世:擊潰瑤族和僮族民變,在歸途中病逝。

  【討論】孟子說「士尚志」,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將孟子的這幾句話,充分體現出來。陽明年輕時便能夠超脫世俗名利,而以「成聖成賢」為人生志向。在兩次科舉落榜後,他也說:「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此時的陽明雖然對聖賢之道還未能掌握,但求道的熱忱卻是至死也沒有改變。「成聖成賢」便是追求人格的高潔,但人格修養卻不是知識上的事,還需要透過躬行實踐,乃至一次次的磨難中,方能真實成就。陽明一生最大的考驗,便是貶謫貴州龍場。該地不僅瘴癘之氣盛行,人民也多處於未開化狀態。但也因為陽明處在一切事皆不可為、絕對孤寂的境遇下,才透顯出內在的真精神,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這之後陽明又歷經百死千難,以其剛正的人格與官場上的惡勢力周旋,學問也日漸飽滿充實。

  陽明一生軍功顯赫,百姓奉若神明,以「儒將」兩字稱呼再貼切不過。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儒家講求文治,和殘酷狡詐的戰爭不是格格不入嗎?其實這亦可彰顯儒學(或陽明學)的特質。儒家所言為人性常道,皇帝雖然昏庸,但順從野心家(如寧王)而推翻體制也未必更好,甚至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災難,故盡力打勝仗乃應有之義,儒者亦不能違反這類常識。但陽明的殊勝處,卻不在表面的事功,而是有一套綿密的身心修養工夫在背後支持。故無論局勢有多麼險惡,他都能夠從容鎮靜、掌握要領。在明武宗親征時,他也做出了艱難的選擇──配合皇帝,演出一場「捉放寧王」的鬧劇。雖然荒唐可笑,卻也減少了百姓的損失。

  總而言之,陽明是一位有真性情的儒者。無論在道德、軍事或學術上,都是以真心、真我為本,故其學問風格亦親切活潑、簡易直截、心思開闊。不拘泥於教條,而是以自家生命為學問根基,並且能夠吸收各家(如佛老)之所長,深具自由化、平民化色彩。陽明一生的學問與行誼,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