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8)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8)

作者:劉毅鳴

  【摘要】第七章的主題是「為什麼人會為了眼前滿足而出賣未來」。自制力與人對未來的想法有關。在一項實驗中,黑猩猩選擇等待以換取更多獎賞,人類卻會將不好的決定合理化。這種行為稱為「延遲折現」,等待報酬的時間愈長,該報酬對個人的價值就愈低。許多人內心深處想抗拒誘惑,然而一旦短暫、立即的報酬近在眼前,欲望就變得難以克制。但如果人與誘惑之間存有距離,大腦的自制系統就會再度占上風。面對誘惑或難題時,可先等待或堅持十分鐘,讓大腦恢復冷靜。「棉花糖實驗」指出:兒童延遲享樂的能力,可預測他們未來的成就。在決策時,如果人們先考慮、想像未來的報酬,就比較能放棄眼前的快樂。

  我們必須將受誘惑的自我視為他人,設法加以約束。「預先承諾」包含三種方法:第一,訂定新目標,預先規劃及準備。第二,增加改變心意的難度,設法隔離容易使自己意志動搖的事物。第三,激勵未來的自己,以賞罰等手段讓破戒的代價提高。亦可在受到誘惑時,請別人監督協助。「未來自我關連性」是個人對「未來自我與現在自我基本上為同一人」的認同度,關連性愈低,愈容易忽略行為的後果。我們常將未來的自己理想化,期望他們能做到現在辦不到的事,將現在種種決定的後果,交由他們去承擔。當人在思考未來的自己時,大腦區塊的活躍情形和思考他人相同。如果多想想未來的自己,就不會做出後悔的事。

  【心得】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又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也很欣賞顏淵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中庸〉也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凡此皆可證明儒家反對短視近利,對眼前的誘惑戒慎恐懼;重視深謀遠慮,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人生,故可避開上述的意志力陷阱。但儒家與心理學的志向仍有差異,心理學「延遲享樂」的目的,是理性計算後的長期利益。儒家則以成聖成賢為歸宿,如孟子所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舜的偉大就在於樹立人格典範,凡事依道義而行。「延遲享樂」做為一種方法,雖可使人成功,但如果不以良心為本,也只如同黑猩猩,是聰明的動物罷了。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己」就是自我,「自我」又有好幾種解釋,最簡單的解釋是衝動的自我,亦即欲望。「禮」就是修飾言行,拉開感官與外物的距離以節制欲望。書中的一些方法如「等待十分鐘」、「預先承諾」等,皆可歸入禮的範圍。「未來自我」則是另一種我,可稱為理想我。理想我完美無缺,任何事皆可辦到。但這種幻想卻經不起現實檢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到了明日才發現和今日的我也差不多。書中所說便是認清理想我的虛幻,體悟從當下的我開始實踐,才是真實可靠,而可慢慢接近理想的。連通理想與現實、現在與未來,便是真我的作用。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不是說君子好名,而是藉由後世之人的評價,勉勵現在的我努力修德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