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歷史人物討論 (03) 曹操

歷史人物討論 (03) 曹操

作者:劉毅鳴

  【簡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一)舉為孝廉:曹操少時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行為放蕩不羈,愛好武藝與兵法。任官期間不畏宦官權勢,嚴格執法。又曾多次上書皇帝,請求重用忠良。(二)逐鹿中原:何進召董卓進京除宦官,不料自己先被宦官殺害。董卓入京專擅朝政,袁紹、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未果。其後董卓敗死,曹操擊破呂布、袁術等勢力,並迎接漢獻帝至許昌。(三)攻取河北:曹操在官渡之戰消滅袁紹軍主力,統一中國北方。(四)三分天下: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在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擊敗。曹操西征漢中,又與劉備對峙。劉備派關羽攻打襄樊,曹操與孫權密謀襲擊關羽,關羽死後曹操病逝。

  【討論】曹操在歷史上一向給人奸詐狡猾、殘忍刻薄的印象,如同許劭對他的評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或如他殺呂伯奢時所說:「甯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深受朝廷信任。從他早年的經歷來看,對漢朝頗為忠心,一開始並無當皇帝的野心。後來由於現實局勢改變,漢朝的統治已經不可能恢復,才努力經營霸業。即使如此,早年君臣之義的觀念還是深植在心中,如〈讓縣自明本志令〉云:「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文中說明他的心願原是歸隱鄉里,帶兵掌權是為了安定天下,並無篡位野心。故雖然他在世時有篡位的實力,也已經幫兒子做好準備(如封魏王、加九錫等),但始終未取代漢獻帝自立。可見他的性格有複雜的一面。

  與淡泊名利的諸葛亮相比,曹操可說是一位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心中有強烈的權力欲望,其所作所為都是從謀求最大利益出發。由於他在政治上精明幹練、知人善任,在軍事上洞燭機先、善用謀略,客觀上也起了照顧百姓的效果。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曹操便是一位「假仁假義」的霸者。這可從下列兩件事看出,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天下雖然分崩離析,但東漢盛世相隔未遠,人民心中對漢朝還有所懷念。因此雖然曹操是假意迎接漢獻帝,不給獻帝任何實權,但這種假仁假義還是有其效果,較能建立政治上的正當性,對成就霸業極有助益。二是〈求賢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可見曹操注重的是利而非義。但弔詭的是有心求利往往反而對自己不利,曹操既然親身示範及提倡唯利是圖、權謀機詐的作風,下屬必定會起而效尤,使得曹魏的國祚並不長久。

  曹操確實是一位英雄,如陳壽在《三國志》的評論:「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他的器量、能力與不屈不撓的韌性,都值得肯定學習。但曹操與王者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只有真正的仁君才能無敵於天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