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請大家愛護傳統思想與文化 (04)

  依照我在大學及社大教書的經驗,對傳統思想與文化的質疑,最常見的就是「無法賺錢或提升社會地位」與「枯燥、乏味、無聊」,所以我想有必要好好討論這兩點。先從後者談起,其實我覺得台灣無論在大學裡或社會上,有一種宗教正在普遍流行,這裡所講的宗教不是奧姆真理教或伊斯蘭國之類的,而是「吃喝玩樂教」,亦即以吃喝玩樂為人生嚮往的最高價值。從電視新聞或網路上充斥美食、八卦或搞笑短片,就可以證明此教在台灣有眾多信徒。當然並不是喜歡吃喝玩樂的人就是信徒,像我也喜歡吃喝玩樂,只是心中有更重要的事,所以會依照狀況調整吃喝玩樂的比例,還沒有到盲目崇拜的地步。此教的信徒重視感性,但這種感性不是源自人性深處,而是隨著流行風潮,爽快了一陣子之後又要推陳出新,以另一種表象不同但性質相同的刺激來滿足。長此以往,台灣人的思考便會日趨膚淺,也談不上文化水準的提升了。

  姑且不論「吃喝玩樂教」本身的好壞,從信仰的虔誠來看,要想讓此教的信徒改變其觀念是十分困難的。這種情況就像叫一群神父改信佛教,或叫一群比丘改信基督教一樣。從「吃喝玩樂教」的觀點來看,對道德和文化議題進行理性、嚴謹的思辨沒什麼娛樂性,覺得無聊是很正常的。或許身為傳統思想與文化的愛好者,雖然要努力宣傳、推廣我們認為良善的事物,但不應該將目標設定在改變對方的觀念上。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被別人「洗腦」,這樣做甚至有可能引發一場宗教戰爭。應該從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善意開始,儒家相信人之性善,即使信仰的宗教不同,人性當中還是有些普遍的部分,可做為彼此溝通的管道。社會階級或知識背景的差異也是如此,如果先認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沒希望了。

  最後談談我個人的教學風格。我想這問題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看:第一是課程內容,第二是個人風格,第三是說話技巧。朋友或學生一般認為我的性格較為一板一眼,所以我也樂於添加更多幽默感,讓大家更有興趣學習,但必須以「課程內容充實有深度」為前提。如果大家對其他領域(如求學、工作乃至休閒興趣)都能夠抱持認真的態度;但在思想與文化領域,卻覺得玩玩即可、不必太認真,我認為這對學人文的人來說是一種歧視。除非認真聽也聽不懂,不然我不會因為別人的歧視而改變課程內容,應將精進的重點放在個人風格與說話技巧上。說話技巧還算容易,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個人風格是很困難的。此處也只是先指出方向,要做到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