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5)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5)

作者:劉毅鳴

  【摘要】第四章的主題是「為什麼善行成了放縱自我的許可證」。大部分的人不會很努力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我們只想要「夠好就好」,這反而允許我們隨心所欲。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時,你反而更有可能信任衝動,允許自己使壞,這稱為「道德許可證」效應。前述機制也解釋了為什麼以道德為標榜的人如牧師、執法者,竟能容許自己犯下嚴重的道德失誤。「我表現得那麼好,應該享受一下」,這種「我值得」的感覺,常成為人墮落的理由。人容易把自我放縱視為善行的最佳報酬,忘記原本的目標。道德判斷未必能夠激勵人心,最能激勵我們的,其實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避開不想要的東西。如果你以道德為名,試著把規定加諸己身,你心裡那個不願受控的部分很快就會出聲抗議。

  大多數人認為,邁向目標的進度會鼓勵我們追求更大的成就,但是心理學家很清楚,人很快會把這些進度當作鬆懈的藉口。人的心智對達到目標的「機會」感到太興奮,以致把這個機會當成了真正達到目標的滿足感。「光環效應」是指人會找尋任何對誘惑說「好」的理由,我們會把任何一種善行的暗示,當成屈服的合理藉口。當們人為了一項惡行花錢「贖罪」時,最可能產生許可效應。凱莉教授認為,如果我們相信真正的自己想要做壞事,才會獎勵自己的善行。但真正的自己是想要做到最好的那個自己,也是依核心價值而活的自己。

  【心得】本章討論的問題可以「假道學」三字代表。大學生之間常流傳一句話:「生平無大志,只求六十分」,也是道德許可證的實例。只要覺得有花時間在課業上就夠了,其他時間可盡情玩樂,直到被當才後悔。這也是儒家主張人一定要「止於至善」的緣故。如何化解假道學的心態?凱莉教授提出兩種看待人性的觀點:一是趨利避害,這不能說是人性本惡,只是自然、中性的事實。任何善行如果忽略或排斥人性的這一層,便有不知不覺變質的危險。道家對此有所反省,如老子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莊子說:「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隨時給自己的行為扣上道德大帽子,對衝動的自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負擔,總有一天會反彈。與其如此,不如承認自己所追求的只是假仁假義、外在虛名。當然道家也反對縱欲,老莊強調這一點,是要人暫時擱置道德批判,跳脫「批判/反彈」、「福/禍」的二元對立,從而將衝動自我的力量,導向有利於個人目標的正途。

  老莊之道在接納自我,包括理智的我與衝動的我,以剝除灑落光環、假道學等弊病。但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即使解放了衝動的我,但自我的力量會走向何處還是未定數。這時就要以儒家的良心善性,即第二種看待人性的觀點,去釐清、選擇最適當的價值觀念與目標。達成目標不代表自己高人一等,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或者說每個人本來就是聖人,理性與感性合一,道德實踐只是還其本來面目而已。如果「善」是兩個自我都真心想要的,便不需要藉由贖罪來緩和衝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