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6)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書心得 (06)

作者:劉毅鳴

  【摘要】第五章的主題是「為什麼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依照科學家奧茲、米爾納和希斯的實驗,老鼠和人的大腦都有「酬賞系統」,這個系統是用來推動人類採取行動與飲食。每次這塊區域一活化,釋放出多巴胺,都會鼓勵人尋求更多刺激,但刺激本身卻不會帶來滿足感。科學家克努森證明「期待獎賞」與「取得獎賞」處於大腦不同區域。廣告、色情、網路、電玩都會刺激酬賞系統,令人冒險衝動、不吃不睡,熬夜打電玩而猝死的人便是如此。多巴胺使人更容易受其他誘惑的影響,如賣場入口的試吃區,會使人在賣場裡買得更多。酬賞系統也會對新奇和變化產生反應,我們可以替無聊的事物注入多巴胺,如清理房間或處理文書工作時,用聽音樂、喝咖啡或抽獎來激勵自己。

  多巴胺有其黑暗面:如果我們處在渴望的狀態中,停下來注意大腦與身體的狀況,就會發現酬賞的承諾不只令人愉悅,也令人感受到壓力與焦慮。酬賞承諾強大的力量,令我們不得不繼續追求,並著迷於那些帶來更多痛苦而非滿足的事物。我們相信渴求的目標一定會令我們快樂,但如果仔細分析這種體驗,會發現情況往往相反。破戒頂多只是把酬賞承諾造成的焦慮感消除掉,但你終究會感到沮喪、失望、羞愧、疲倦、厭煩等。但剝奪欲望也會使人喪失生活的動力,陷入憂鬱症當中。要培養自制力,必須分辨真、假酬賞系統,真的會帶給生命意義,假的只會使我們對事物成癮。

  【心得】本章是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明欲望的本質。現代儒者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之體驗續編》書中,認為人生一切罪惡的根源在於「超越的無限者,須表現於現實之有限者之中,而它又會順此現實之有限者之所牽連,而欲化此有限者為無限者,以求自見其自己之倒影於其中,而視之為其自己之所在」。儒學與科學是分別從「心」與「物」兩層面,對「欲望」這同一種事實給出不同解釋。多巴胺的釋放會讓人陷入無窮的向外追逐,但如果能夠強化自我覺察,體會到人在沈迷物欲時,內心並不真正感到快樂;而是成為欲望的奴隸,有「被逼迫」的壓力時,人就比較有可能跳脫。同樣地,求道有真實、深刻的喜悅,逐物則只有虛幻、膚淺的快感,甚至暗藏失敗、罪惡的風險。若能夠察覺兩者的差異,不將心靈的悅樂建立在物質上,無限還給無限,有限還給有限,人生便可復歸正位。

  先秦儒道兩家對欲望都主張節制,而非滅絕或放縱。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多巴胺一旦被激發,便會形成習慣性的力量,容易使本心迷失。但孟子也不排斥欲望,如齊宣王說自己有好勇、好貨、好色等毛病,孟子認為這些欲望都可以有,但前提是「與民同之」。可見孟子循循善誘,以欲望來激勵齊宣王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欲望的來源在心不在物。又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腹與骨是生理需求,吃飽穿暖就能滿足。心與志是心理需求,不免強求造作。老子很注重「需要」與「想要」的區分,肯定前者而提防後者。可見儒道兩家對酬賞系統的真假都有所分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