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活出真我

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工作上有了進展,就開始鬆懈」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這是因為對「自我」的認定出了問題,認為喜歡偷懶、玩樂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我」,努力工作只不過是為了應付別人或外在環境對自己的要求罷了。但仔細想想我是誰?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麼?或許答案並不是滿足享樂衝動,而是依照良心而行,約束自己的欲望,如此會活得更有尊嚴、更快樂。依照良心而行,雖然不能保證有好報,但在正常狀況下,也常有好的結果。扭轉對「自我」的誤認,認同那個盡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是「真正的我」,才能克服一有進展就鬆懈的問題。

  依照孟子的說法,人性可分為「大體」與「小體」兩層。「大體」亦即良心,良心是精神性的存在,是道德判斷和行動的根源。「小體」是耳目等身體感官,身體感官不能說是惡,但感官與外物接觸後,容易誘發內心的欲望,導致思想、行為偏離正軌。一般人所了解的自我,只到「小體」這一層,因為這是看得到、摸得到,乃至感受得到種種情緒的我,是最具體的存在。至於看不到、摸不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我,就必須透過更深刻的反省、體驗才能察知。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良心,能夠把握良心的存在並依之而行,便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相較之下,感官的快樂只是短暫的,不僅沒有永恆的價值,縱情享樂還可能反過來傷害身體。工夫修養的重點,就在於時時反省、認同那個超越於現實之上的良心才是真我,如此一來,就不會輕易被外在紛雜的現象與內在起伏不定的情感、欲望所干擾、迷惑,能夠做出自主判斷,仔細思考並清楚知道當下的我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並且堅持去做。

  說起「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面對千變萬化的情境,並沒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依循。如工作與休閒,有時應該全力投入工作,不要想著玩樂;有時也應該安排休閒娛樂,紓解壓力。但有個原則是不變的,就是「適可而止」,該做就做、該停就停。如何拿捏其間分寸?標準也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一顆清明的心。若能長久持守良心而不動搖,即使未必功成名就,人生也一定會過得充實飽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