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義理之勇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孟子‧公孫丑上》)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義理之勇」是基於道德而有的勇氣。儒家相信每個人天生具有道德判斷與實踐的能力,可以擺脫一切感性欲望、現實條件的考量,內心專注在道理本身及如何將道理運用在當前的情境當中,而使生活合理化。至於勇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一種即知即行、劍及履及的行動力,不只是消極抑制欲望,更要及早做好規劃、積極完成該做的事。勇氣對道德實踐是極有助益的,故也被儒家列為德目之一。

  為什麼內心專注於道理,可以使生活合理化呢?孟子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人的內心通常只能同時思考一件事,不是想著道義(志壹),就是順著感性欲望(氣壹)。感性欲望不是不好,只是表現的時機要恰當,恰不恰當則必須以道義為標準來判斷。有時人不是有心為惡,只是不知不覺受到感性欲望的牽引而走偏。所以我們應該保持警覺,隨時檢視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當然感性欲望也不是省油的燈,常以各種看似合理的說詞,試圖操縱或擾亂心的方向(氣動志)。此時我們要發揮決斷力,將道理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完全不考慮那些說詞,不被感性欲望的伎倆所迷惑。因為以道義為主,可以妥善調養或發揮感性欲望(志動氣);以感性欲望為主,流於惡的機會就很大了。

  由於道理本身是抽象、普遍的價值,不含有經驗內容。故除了專注於道理,還必須思考如何將道理運用在具體情境中。此處可參考孔子的解說:有一天孔子與顏淵、子路兩位學生聊天,孔子讚美顏淵和自己都有進退合宜的智慧。子路不服氣,便質問老師說:「如果打仗該派誰?」孔子說他不會找「暴虎馮河,死而不悔」的人陪同,一定要和「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在一起。前者可以說是單憑感性衝動的血氣之勇,後者才是真正的勇。雖然「計畫」本身是中性的,也可能用來做壞事。但只要存心端正,審慎計畫便是落實道理的一種方式。只要遵守合乎道義的計畫,感性欲望、生命氣力不僅不必壓抑,甚至是值得鼓勵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