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論語》中的「君子」(24)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論語‧述而》)

  「莫」,也許。孔子說:「學問方面,也許我還可以趕得上別人。至於親自實踐君子之道,我就沒有十足的把握了。」可見言說容易,實踐才是最困難的。「文」取廣義,凡可以用語言文字描述的知識,都屬於「文」的範圍,包括探究事物原理的科學知識,及探究人生、宇宙根本原理的哲學知識。

  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重點不在知識而在實踐,雖然可以通過學習,預先將經典中的道理儲存在大腦裡,但如果不去實踐,就沒有切身的感受、深刻的體驗,不算是真正懂得這些道理。進一步說,經典中的道理,既有其永恆性、普遍性,但又是在特定的時空、面對具體的情境,用古代的語言文字寫成的。我們在實踐時也不能盲目套用,應該秉持明覺的心靈,敏銳感應當下的處境,將經典中的道理做微調,賦予新的詮釋;甚至在道理流於僵化時,還應該靈活變通。這樣實踐才能夠恰到好處,符合良心、仁心的要求。

  像這種在具體情境下的分寸拿捏、懇切實踐,連孔子都沒有自信能夠完全做到。雖然孔子已經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之一(達巷黨人曾經讚美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見《論語‧子罕》),但孔子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就實踐君子之道來說,孔子也只是我們的同道、同修,跟一般人一樣需要不斷努力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