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論語》中的「君子」(25)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的胸懷是平坦寬廣、光明無私的,小人的心情時常陷入擔憂懷疑、緊張恐懼當中。」君子、小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原因在於兩者心態不同。君子時常培養「無條件的自信」與「無條件的愛人」兩種心態,「無條件的自信」是不以種種外在條件,如貧富、貴賤、美醜、智愚……來定義自我的價值,無條件肯定、接納、支持自我的存在。即使我一無所有,依然能夠頂天立地。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活在天地之間,我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人生的價值完全靠我的心靈去自由選擇、創造,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條件,這才是真正的、永久的自信。

  由「無條件的自信」引發出「無條件的愛人」,對我以外的一切人事物,皆能夠一視同仁,原則上給予平等的肯定、接納、支持乃至尊重、愛護,不參雜分別、計較、佔有的念頭。這種自信愛人的胸懷,自然能夠培養出光明俊偉的人格氣象;人生中無論遭遇順境或逆境,都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而不慌亂,以正確的方式去回應。有這種從容鎮定的風範才算是君子。

  小人則正好相反。小人的自我價值是需要靠外在條件支持的,但外在條件的存在又無必然保證,即使一時之間擁有社會主流價值認定的那些「好條件」,如名聲、財富、地位、美貌、聰明等,也難保哪天不會失去它們。小人就是看不透外在條件的短暫和虛幻,無法接受它們終有一天會消失的事實,所以才會投入無窮的競爭、比較,為了多佔有它們一天而勞心傷神。表現在外的言語、行為、容貌自然是憂心忡忡、患得患失,甚至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曾昭旭先生在《讓孔子教我們愛》書中,又從「自我防衛機構」的角度來解讀本章。小人之所以「長戚戚」是基於過去的受傷經驗,相信別人卻被別人欺騙、打擊,導致內心受傷。為了保護自己而張開防衛網,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形成牢固的心結。由於傷口沒有獲得徹底的療癒,只是隱藏在自我防衛機構之下,面對新的人際關係時,仍然會受到過去的陰影干擾,無法擺脫固定的互動模式而再次受傷。受傷後只好再加強防衛,將自己封閉起來,形成惡性循環,人也就愈來愈沒有自信,愛人的能力愈來愈脆弱了。所以在每一次危機或受創之後,立即善後以恢復生命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健康的生命(君子)才有能力去愛人,健康生命的表現之一就是「坦蕩蕩」,和人相處沒有隱藏的地雷或防衛網,故能夠接納、關懷別人而不失其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