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論語》中的「君子」(33)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論語‧先進》)

  本章討論觀人之法。儒家以道德實踐為重,觀察人物不能只憑他的言論來判斷,還要看他的行為;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更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但在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的行為以前,也只能先觀察他的言語及表情。孔子對這部分也有所提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言語和表情是外在的,可歸入「所以」這一層;但更重要的是「所由」,也就是言語、表情背後的動機為何?是否出於真心?或是為了討好別人,刻意包裝、偽裝過的姿態?

  「論篤是與」是賓語提前的倒裝句,可還原為「與論篤」。「與」是讚許,「論篤」是言論篤實、中肯,具有正當性和可行性。如果一個人的言語、表情油腔滑調,固然可以推知他欠缺真心誠意,如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但即使一個人言論篤實,我們還是要想想:他是真君子嗎?或只是表現出態度莊重的樣子而已?不應該輕易稱許、相信別人。雖然人之性善,但現實是很複雜的,許多人在進入社會後,良心善性都會慢慢流失,我們還是要有觀察、判斷的智慧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