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論語》中的「君子」(26)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本章前面還有「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四句話,但因為與後文意思不連貫,古人在註解時大多認為應該分成兩章,今從之。本章的「君子」指在上位者。儒家主張「德治」,政治的重點不在於法令規章等技術層面,領導者的心態或價值觀才是根本。「君子」雖然只是稱呼上位者,但社會上各領域的領導者,如政治領袖、意見領袖等,由於位高權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對社會自然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掌握權力、資源的人更應該修身養性,使「德」與「位」相配合,權位才能發揮正面的意義。

  儒家認為政治領袖負有「化民成俗」,使「民德歸厚」(《論語‧學而》)的責任。要改變人民的行為,雖然也可以藉由嚴刑峻法,用強制力加以矯正,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人民只會表面遵守、服從這些規定,避免受到處罰;內心卻並不真正認同,做了好事沒有榮譽感,做了壞事也沒有羞恥感。如大學裡許多課程設有「點名制度」,為了不留下缺課記錄,大學生點名時會前往教室,但不見得有聽課,可能在發呆、玩手機、看課外書等,不知道為何而學。

  既然強制力行不通,儒家認為應該從政治領袖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示範良善的價值觀與行為,人民自然會模仿學習。「篤」是寬厚,「興」是興起,「故舊」是老朋友,「遺」是拋棄,「偷」是人情淡薄。領導者如果有一顆善良柔軟的心,便能和家人、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盡力照顧家人,不拋棄老朋友。這種溫柔敦厚的氣質,便會慢慢感染周圍的人,形成「蝴蝶效應」:無論是真心認同領導者的做法,或者只是想要討好領導者以獲得利益,都會努力學習這種作風。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不知不覺間,社會風氣就轉變了,由「爭權奪利」轉變為「重視感情和道義」。

  現代民主政治雖然以客觀的制度運作為主,不強調領導者個人的作風,但人民素質、文化水準、社會風氣對政治仍然有深遠的影響力。如果沒有良善的價值觀在背後支持,民主恐怕也會流於爭權奪利的愚民政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