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論語》中的「君子」(29)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

  「大宰」通「太宰」,官名。「與」是疑問語氣詞。由本章可了解聖之所以為聖的關鍵,及孔子與其他聖人不同之處。太宰對聖人的了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孔子正是一位博學的人,符合太宰心中對聖人的想像,故請問子貢:「您的老師是一位聖人嗎?不然他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

  子貢長久追隨孔子,知道聖之所以為聖的關鍵,並不在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聖之所以為聖是德性問題,不是知識、技能問題。無論知識、技能有多少,只要他能夠將上天賦予人的善性充分實現出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稱得上是聖人了。如果有豐富的知識、技能當然也很好,因為要在現實生活中愛人、助人,讓德性發揮應有的功效、作用,也需要客觀知識、技能的輔助。但即使沒有,也不妨礙他成為聖人。孔子只是是聖人,又正好多才多藝而已。「多才多藝」與「聖人」沒有因果關係,所以子貢說:「是上天讓孔子成為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了太宰與子貢的問答,又進一步補充說明。此處孔子沒有對「聖」做討論,大概是因為孔子非常謙虛,曾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不敢自居為聖,所以他略而不提。孔子雖然多才多藝,但從聖人的本質來說,孔子和古代的聖人並無不同;只是因為成長背景、環境的差異,使孔子附加「多才多藝」這項特質。孔子早年喪父,生活極為艱辛,因為家境貧困,曾給季氏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算得公平準確;也曾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繁衍茁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見《史記‧孔子世家》)君子該做的事情是修身養性及治國平天下,相較於內聖外王來說,管理倉庫、計算錢糧、畜牧牛羊算是粗鄙之事。但〈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論處在任何崗位上,都會努力將分內的事情做到最好,所以才學會許多技能。但孔子不以此自滿,知道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不在於有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在於身心修養;身心修養作好了,知識和技能才能夠發揮正面的效益而不會被濫用,所以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琴牢(孔子弟子)在一旁聽了,又補充說:我以前聽老師上課說過,老師是因為不受重用,所以才多才多藝的。可見孔子並不是在太牢面前故作謙虛,而是把握到君子的本質。儒家不反對知識、技能,只是強調德性和知識、技能之間的本末先後關係,以德性為本、為先,知識技能為末、為後。並不是只要德性,不要知識技能(孔子本人就多才多藝);但也不能只重視知識技能,忽略德性人格的養成。應該本末兼備且區分清楚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