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論語》中的「君子」(1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訥」是言語遲鈍。君子總是不輕易說一些大道理,而是將重點放在努力實踐。孔子這句話點出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說得多、做得少。因為「說」比較容易,只要有一點聰明才智,就可以滔滔不絕。而且「說」容易成為一種表演,用來塑造自己的形象,讓別人崇拜、敬佩。拿道理要求別人,在言論上佔據制高點;但所說的道理連自己都做不到,只是將道理當作博取美名的工具罷了。這當然是對真道德的扭曲。

  人性有好逸惡勞的自然傾向,必須刻意下工夫扭轉,容易、輕鬆的「言」要節制,困難、辛苦的「行」要堅持,言行才能一致。應該像子路一樣,「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聽見任何道理,都要去思考如何將之落實於生活中,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印證或修正,道理才有意義;而不是將道理當成某種知識或理論,儲存在頭腦裡,能夠說或寫出來就滿足了。

  只有親身實踐才是真道德,因為善和美不是有形、可見的事物,無法藉由知識把握它的結構。美善只是心中的一點意義感、價值感。探討美善的知識、理論,只是指出一條路徑,帶領人接近美善,卻不等於美善本身。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食物的滋味描述得再生動,不如親自嘗一口;道理講得再高明,不如在具體的情境下體驗、感受。透過親自體驗,對道理也會有更細緻的思考。若只將道理當成知識、理論而不去實踐,恐怕會淪為空談,比起可以對應到有形事物的客觀知識還無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