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論語》中的「君子」(20)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宰我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有人掉進井裡了』,他會奮不顧身跳下去救人嗎?」宰我並不是單純提問,而是故意設下陷阱、難題來測試孔子。「仁」是孔子平日經常教導弟子的核心價值,但春秋時代是亂世,有德之人不一定有福,對人付出關懷,不僅得不到回報,甚至還可能反過來被別人利用、糟蹋、傷害,真是太不公平、太不值得了。如孔子周遊列國,也是懷抱救世的熱忱,卻多次遭遇危難(如陳蔡絕糧),始終沒有獲得重用。宰我是言語科高材生,機智有餘而天良不足,也許是有感於現狀,對孔子講的「仁」起了懷疑,才提出此問題。

  這問題的難處在於:無論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合理。如果仁者不顧一切跳到井裡,不僅未必能夠救到人,還可能導致自己受傷、死亡。當然宰我是做個比喻,暗示說:老師你天天提倡「仁」,結果還沒幫助到天下人,自己就先垮了,這種事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但如果聽到這消息卻見死不救,則又與「仁」相矛盾。仁者愛人,仁就是無私的關懷,「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對待別人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幫助他。所以仁者一定會去救人,但現實上又行不通,可見我們不應該提倡「仁」。

  孔子認為:仁者、君子本其愛人的心願,當然會去救人(比喻積極關懷、改善社會),但愛人、救人並不是憑一時衝動、一廂情願就可以的,需要有恰當的方法和知識,這部分就稱為「智」。孔子是「仁且智」,以宰我的例子來說,仁者固然會對井中人生起惻隱之心,但絕對不是自己立刻跳下去,而是會靜下心來,思考哪些方法才能安全救人,如尋找繩子、打119請求消防隊支援等。己立才能立人,己達才能達人,愛人前先照顧好自己,具備充足的能力再出門助人,才是有智慧的做法。當然「仁」與「智」兩者仍以「仁」為本,因為有一顆愛人的心,才會努力設想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故也可以單提「仁」而將「智」包含在其中。「可逝也,不可陷也」,是君子會前往救援,但不會愚昧到陷入井裡。「可欺也,不可罔也」,是可以用聽起來合理的事(如井裡有人需要幫忙)欺騙君子,卻不能誣賴君子不明白道理(如跳進井裡)。可見儒家是通情達理的,宰我對儒家的想法完全是誤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