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論語》中的「君子」(19)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質」是內在的本質,「文」是外在的修飾,「野」是鄉野之人,「史」是掌管文書的官吏。任何事物都有內外兩面,《論語》主要是就道德實踐而言,道德實踐的本質,就是人的仁心、愛心。「質勝文」就是由仁心、愛心發為各種言行表現而不加修飾,雖然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充分傳達出來,但卻不一定能被對方接受、讓對方感動。就像鄉野之人,雖然有真心誠意,但作風不免粗鄙,言行舉止太過直接,容易嚇到別人。

  「文勝質」則是落入另一極端,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從是否能被別人欣賞、接受的角度來考慮,不顧內心真實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就像管理財貨、文書、出納的小吏,只要滿足長官的要求、法律的規範即可,事情是否有實際的成效,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常流於官僚作風、形式主義。

  「彬彬」是不同事物配合適當的樣子,「質勝文」與「文勝質」都不恰當,質文應該兼備,既要保持真心誠意,又要懂得修飾,用對方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言行舉止除了「相互溝通」這項素樸的、實用的功能之外,還要講究美感、莊重典雅,才能顯出君子的風範。

  「文質彬彬」固然是最高的理想,但如果一時之間做不到,質、文只能取其一時,與其過度修飾、包裝而隱藏、壓抑了真感情,還不如直接將感情表達出來。因為質才是根本,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如果沒有真感情,再優雅、客氣的言行也是毫無意義。現代社會注重功利,凡事都要以理性精密計算,將人變成體制運作底下的一顆螺絲釘,才能貢獻最高產值、發揮最大效率。人的真感情不免被壓抑而感到苦悶、孤單,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