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論語》中的「君子」(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子產是鄭國大夫公孫僑,曾經在鄭國長期執政,在內政、外交等各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深受鄭國百姓愛戴。子產的年代略早於孔子,是孔子的前輩,孔子也多次推崇、讚揚子產。「君子」指上位者,子產不僅位高權重,更重要的是能夠實踐「君子之道」。春秋時代懂得治理國家、帶兵打仗、擅長外交辭令、學問淵博的人才也不少,但並不是每位政治家都道德高尚,如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雖然對保存華夏文化功勞甚大,但生活奢華,私德不免有虧。能夠樹立人格典範的政治家只有子產,所以孔子特別欣賞子產,以子產的行事風格做為學習的標竿。

  子產自我修養以「恭」為原則,雖然他才華洋溢,為鄭國立下許多大功,待人處事卻非常謙虛、謹慎,不與別人競爭、比較。子產事奉長上以「敬」為原則,雖然大權在握,對國君仍然十分尊重。凡事依禮法而行,盡心盡力完成國君交代的事情,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在政治秩序混亂、時常以下犯上的春秋時代,這是很難得的。子產養育百姓以「惠」為原則,政治人物雖然說要照顧百姓,卻常流於口號。子產能夠腳踏實地,體察人民的痛苦究竟在哪裡,並且努力消除,讓人民確實感受到政府的恩惠。子產指揮百姓以「義」為原則,義者宜也,做任何事都恰到好處,不僅能夠明確判斷哪些事該做,在推行政策的過程中,也能夠妥善規劃進度、分配職務,讓事情順利完成。

  子產雖然是政治家不是哲學家,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但從他的行事風格來看,已經將儒家的許多道德原則體現出來了。儒家的政治觀,其重點不在施政的方法、技術,而在於施政者的心態及道德修養。以態度端正為前提,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有效活用人力、物力資源,達成造福百姓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