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論語》中的「君子」(08)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為什麼「君子無所爭」?因為君子凡事但求問心無愧、依理而行,其生活重心放在精神層面的提升。有限的物質或資源才需要爭奪,因為數量稀少,你有我就沒有,用現代語言來說叫做「零和」遊戲;道德修養、精神價值本質上屬於無限,不僅不需要爭,而且愈多人追求愈好,是「雙贏」遊戲。「道德」是行道而有得於心,「道」就像一條大路,你可以走過來,我可以走過去,彼此不相妨害。又如現代的網際網路,只要每個人分享自己擁有的一點內容,網路上就有無窮無盡的資源供人取用,這些都是不需要爭的。當然道德修養也有境界的高低,而有聖人、賢人、君子、善人等分別,但達成何種境界,每個人只能反躬自省、捫心自問,不必拿自己的修養成果去跟別人炫耀、比較,所以也沒什麼好爭。

  但人並不是只活在純精神的境界,現實上還是會遇到一些狀況,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不得不爭。孔子就舉「射禮」為例,說明面對競爭應有的態度。射禮可分為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其中「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鄉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故這兩者可看成是一種特殊榮譽或人才選拔的方式,由於名額有限,參加者自然要摩拳擦掌,全力爭取。但即使是這種不得不爭的場合,重點仍然不在於較量技巧的優劣、力量的強弱,而是透過競賽,磨練、砥礪自己的心性。這一點從射禮的程序即可看出,比賽前選手要相互作揖,表示禮讓,然後升堂射箭。射箭完畢下堂,勝利者請失敗者飲酒。這些儀式都是要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家風範,克制人性誇耀武勇的自然傾向,藉由競賽達成提升品德、移風易俗的效果,可稱為「君子之爭」。

  孟子也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射箭是跟自己比,不是跟別人比,如果屢射不中,也只能自我檢討、反省,是不是一開始瞄準的時候就有偏差。道德修養也是如此,如果感動不了別人,應該回過頭來查證自己的存心是否端正、動機是否良善,而不是一味抱怨、責怪別人。射箭雖然是競爭,從中也可以體會出「反求諸己」的道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